一、疫苗的种类及其特点
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完整微生物制成的疫苗,称为常规疫苗。常规疫苗按其病原微生物性质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免疫化学等技术研制的疫苗,称为新型疫苗,主要有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等。
(一)传统疫苗
1.活疫苗
活疫苗是指用通过人工诱变获得的弱毒株,或者是自然减弱的天然弱毒株(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或者是异源弱毒株所制成的疫苗。例如布鲁菌病活疫苗、猪瘟活疫苗、禽霍乱弱毒活疫苗、小鹅瘟活疫苗、鸡马立克病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等。
(1)活疫苗的优点
① 免疫效果好。接种活疫苗后,活疫苗在一定时间内,在动物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机体犹如发生一次轻微的感染,所以活疫苗用量较少,而机体所获得的免疫力比较坚强而持久。
② 接种途径多。可通过滴鼻、点眼、饮水、口服、气雾等途径,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
(2)活疫苗的缺点
① 可能出现毒力返强。一般来说,活疫苗弱毒株的遗传性状比较稳定,但由于反复接种传代,可能出现病毒返祖现象,造成毒力增强。
② 贮存、运输要求条件较高。一般冷冻干燥活疫苗,需-15℃以下贮藏、运输,因此必须具有低温贮藏、运输设施,进行贮藏、运输,才能保证疫苗质量。
③ 免疫效果受免疫动物用药状况影响。活疫苗接种后,疫苗菌毒株在机体内有效增殖,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力,如果免疫动物在此期间用药,就会影响免疫效果。
2.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灭活),使其传染因子被破坏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所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根据所用佐剂不同又可分为氢氧化铝胶佐剂、油乳佐剂、蜂胶佐剂等灭活疫苗。
(1)灭活疫苗的优点
① 安全性能好,一般不存在散毒和毒力返祖的危险。
② 一般只需2~8℃贮藏和运输条件,易于贮藏和运输。
③ 受母源抗体干扰小。
(2)灭活疫苗的缺点
① 接种途径少。主要通过皮下或肌内注射进行免疫。
② 产生免疫保护所需时间长。由于灭活疫苗在动物体内不能繁殖,因而接种剂量较大,产生免疫力较慢,通常需2~3周后才能产生免疫力,故不适于用作紧急预防免疫。
③ 疫苗吸收慢,注射部位易形成结节,影响肉的品质。
3.类毒素
将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的外毒素,用适当浓度(0.3%~0.4%)的甲醛溶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类毒素经过盐析并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胶等,即为吸附精制类毒素,注入动物机体后吸收较慢,可较久地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以增强免疫效果。如破伤风类毒素,注射一次,免疫期1年,第二年再注射一次,免疫期可达4年。
(二)新型疫苗
1.微生物亚单位疫苗
微生物亚单位疫苗是将病原体用理化方法处理,除去其无效的毒性物质,提取其有效的抗原部分制备的一类疫苗。病原体的免疫原性结构成分包含细菌的荚膜和鞭毛、病毒的囊膜和朊蛋白,以及一些寄生虫虫体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等,经提取纯化,或根据这些有效免疫成分分子组成,再通过化学合成,制成不同的亚单位疫苗。如口蹄疫亚单位苗,是将病毒浓缩裂解,使核酸和衣壳分开,除去核酸提纯蛋白而制成的疫苗。此类疫苗的优点是没有病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无感染力,使用安全,免疫效果好;缺点是生产技术指标要求高,价格昂贵。
2.基因工程疫苗的分类
根据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疫苗组成的不同,分为如下疫苗。
(1)基因工程亚单位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苗是将编码某种特定蛋白质的基因组,经与适当质粒或病毒载体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使其在受体中高效表达,提取所表达的特定多肽,加佐剂即制成亚单位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制备程序大致如下所述。
第一步:取得目的基因,方法有三种,一是从供体细胞中分离;二是利用反转录酶,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三是人工合成。
第二步:选择合适载体。
第三步: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重组),载体质粒与基因分子均用内切酶处理,形成黏性末端,重组后形成重组DNA。
第四步: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及酵母等。
第五步:在受体菌(细胞)中高效表达。
第六步:提取表达产物多肽。
第七步:加佐剂,制苗。
① 利用原核细胞表达保护性抗原制备亚单位苗。原核生物包括单细胞的细菌和蓝藻,其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DNA分子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相结合。在兽医基因工程亚单位苗中,研究较早的是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属微RNA病毒科,其主要结构蛋白有四种:VP1、VP2、VP3和VP4。一般认为,VP1是激发中和抗体的主要多肽,即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并且与病毒株的变异有关。
② 利用真核细胞作为表达载体制备亚单位疫苗。利用真核细胞(酵母菌、动物细胞等)作为表达载体比原核细胞优越。用酵母合成的蛋白质可能被糖基化,最终构型更接近于正常构型。
总之,无论是原核生物表达系统还是真核生物表达系统,只有重组蛋白质的结构与原始蛋白质的结构一致,其所引起的免疫学反应才能对病原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此外,外源性抗原(如蛋白质类疫苗)在机体内主要是通过MHCⅡ途径递呈给免疫应答系统的,所激发的免疫应答多趋向于体液免疫应答,而且需要很强的免疫佐剂。
(2)DNA质粒型疫苗(核酸疫苗) 人们在发现直接注射含有抗原基因的DNA表达质粒也能获得特异性的抗感染免疫后,各种DNA疫苗和虫苗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且在以小鼠为模型的免疫及功能试验中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保护效果。很多人认为,DNA疫苗可以解决疫苗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免疫原性低,疫苗成分稳定性差,需要冷藏保存环境及成本过高等。然而,经过近二十多年来的探索.
人们逐渐认识到DNA质粒疫苗的免疫原性还远不如蛋白质和重组病毒疫苗。其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是纯净的DNA分子不能主动进入细胞,而且质粒DNA必须从细胞质传输到细胞核内才能被转录成mRNA,进而进行表达。因为在正常的高等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并不存在质粒DNA的主动传输过程。目前DNA质粒疫苗具有用量大(多在毫克水平)、表达时间短及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尽管人们对DNA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还在进行大量的投入,在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之前,DNA质粒型疫苗(包括虫苗)还不能取代蛋白质和重组病毒类疫苗。
核酸疫苗与重组亚单位疫苗一样,都是利用单一蛋白质抗原分子来诱导免疫反应,因此首先要明确编码具有免疫活性的特定抗原的DNA;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质粒载体,虽然病毒载体曾经被用作抗原基因载体,但无论是用腺病毒载体还是反转录病毒载体,总体上达到的免疫效果都不如用质粒载体。而且,细菌质粒本身没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这对保证质粒在体内长期稳定地表达有重要意义。
核酸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常用的质粒载体启动子多为来源于病毒基因组的巨细胞病毒(CMV)早期启动子,具有很强的转录激活作用;另外,疫苗DNA中还可能包含一些合适的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免疫激活序列及多聚腺苷酸信号等。
核酸疫苗导入动物体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注射、粒子轰击技术和口服、鼻内滴注等。核酸疫苗能引起多种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细胞毒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辅助T细胞反应。
核酸疫苗独特的优点如下。
① 抗原合成和递呈过程与病原的自然感染相似,通过MHCI类和Ⅱ类分子直接递呈免疫系统,特别是特异性CD8+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反应,这是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不能比拟的。
② 免疫原的单一性,只有编码所需抗原基因导入细胞得到表达,载体本身没有抗原性,而重组的病毒活载体疫苗除了目的基因表达外,还有庞大而复杂的免疫蛋白。
③ 易于构建和制备,稳定性好,成本低廉,适于规模化生产。
核酸疫苗潜在的危险如下。
① 被注射的、可由宿主吸收的DNA有可能被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并引起插入突变。在理论上,外源DNA引入体内敏感细胞中可能通过插入活化致癌基因,插入激活宿主细胞原致癌基因或插入灭活抑制基因引起肿瘤细胞形成,尽管这种概率很低。
② 外源抗原的长期表达可能导致不利的免疫病理反应。
③ 使用编码细胞因子或协同刺激分子的基因可能具有额外的危害。
④ 有可能形成针对注射DNA的抗体和出现不利的自身免疫紊乱。
⑤ 所表达的抗原可能产生意外的生物活性。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是研究核酸疫苗的焦点。
(3)重组病毒型疫苗
① 重组DNA病毒疫苗。重组DNA病毒疫苗主要是将抗原基因克隆到经过遗传学修饰的痘病毒和腺病毒载体上而制备的重组DNA病毒疫苗。由于痘病毒在消灭天花病毒的免疫预防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和高效的免疫激活作用,人们随后开始利用痘病毒作为载体进行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② 重组RNA病毒型疫苗。与重组DNA病毒疫苗相比,该系统的生物安全性高于其他DNA疫苗系统。此外,由于RNA复制酶和大量抗原的表达,细胞的其他自身蛋白质合成系统都被关闭,在抗原被表达20小时以后,被感染的细胞开始进入细胞凋亡的过程(这是SFV疫苗被称作自杀疫苗的主要原因)。抗原合成细胞凋亡后很快被巨噬细胞吞噬,因而非常有利于将抗原决定簇递呈给免疫系统。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非常活跃,其优点是:一是活载体疫苗可同时启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避免了灭活疫苗的免疫缺陷;二是活载体疫苗可以同时构成多价乃至多联疫苗,例如以鸡痘病毒为载体的鸡马立克病+新城疫+鸡痘三联疫苗等,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简化免疫程序,还能克服不同病毒弱毒疫苗间产生的干扰现象;三是疫苗用量少,免疫保护持续时间长、效果好,不需添加佐剂,降低了成本;四是不影响该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然而其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痘苗病毒能在哺乳动物体内复制,而与天花病毒类似的痘苗病毒在动物上应用会进化出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新病毒,引起未种痘病毒疫苗人群感染,并使极少数感染者发病,因而重组痘病毒疫苗难以商品化;活载体疫苗在二次免疫时还会诱发针对载体的排斥反应等。
(4)重组活细菌类疫苗 早在1884年人类就尝试了用弱毒伤寒菌进行免疫。起初的活菌疫苗如BCG和弱毒伤寒菌疫苗都是利用弱毒活菌免疫后产生对该病原菌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开始利用弱毒菌或无毒菌作为载体制备多价免疫或治疗性疫苗。目前用于研制活菌疫苗的细菌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弱毒菌,主要有牛结核杆菌BCG、减毒沙门杆菌、减毒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减毒霍乱弧菌和减毒志贺菌等。利用这些弱毒或减毒菌所制备的疫苗具有很多的优越性。首先,活菌免疫多经口腔、鼻腔或其他黏膜途径接种,免疫的途径更接近于自然感染过程,在操作上较其他疫苗更容易进行。其次,在免疫过程中不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程序简单而经济。缺点是有些弱毒菌有可能重新恢复毒力。此外,这类疫苗不适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
第二类是食用菌类,主要有乳酸球菌、芽胚乳酸杆菌和高氏链球菌等。这类细菌的优点是对人和动物没有任何危害,多年来一直用于制备各种食品(如奶酪等)。此外,这些细菌具有完整的分泌系统,可以将所表达的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因而可以将这类细菌开发成预防和治疗兼备的生物反应器,如将具有分泌单链抗体功能的细菌接种到肠道或生殖道,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特殊疾病感染的目的。这类疫苗的缺点是免疫原性较低,主要是由于食源性细菌的抗原递呈功能较弱。口服用疫苗的另外一个缺点是重组细菌可能会不断地经消化道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可导致自然环境中的基因(耐药基因和抗原基因)的污染。这也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活菌疫苗被正式批准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制备出不具有耐药性基因甚至离开机体就失去活力的重组细菌必将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5)基因突变疫苗及基因缺失疫苗 这类疫苗是人为地使病毒的某一基因完全缺失或发生突变,从而使该病毒的野毒株毒力减弱,不再引起临床疾病,但仍能感染宿主并诱发保护性免疫力。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猪伪狂犬病毒(PRV)糖蛋白E基因缺失(gE)及胸腺核苷酸激酶基因突变失活(TK)株的活疫苗,gE和TK基因产物的缺失,使野毒PRV的致病性显著减弱。其免疫力不仅与常规的弱毒疫苗相当,而且由于其gE基因的缺失,使其成为一种标记性疫苗。即用该疫苗免疫的猪在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不产生抗gE抗体,而自然感染的带毒猪具有抗gE抗体。正是因为它具有这一特殊的优点,所以正在实施根除伪狂犬病计划的欧洲国家,只允许用这种gE基因工程伪狂犬病活疫苗,而不再允许使用常规的伪狂犬病活疫苗。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类疫苗中成功的例子还不多,但的确是研制疫苗的一个重要方向。
但有研究表明,猪PRV基因缺失疫苗株可能会与野生型强毒株进行基因重组,从而使重组病毒毒力增强。而猪PRV基因缺失疫苗株和野生型强毒株均可在非靶动物浣熊体内存活并繁殖,这就为2个毒株间的基因重组进而导致毒力增强提供了先决条件。
(6)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也称为表位疫苗,是用化学合成法人工合成类似于抗原决定簇的小肽(约20~40个氨基酸)。合成肽疫苗分子是由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共同组成的,大多需与一个载体骨架分子相偶联。合成肽疫苗的研究最早始于口蹄疫病毒(FMDV)合成肽疫苗,主要集中在FMDV的单独B细胞抗原表位或与T细胞抗原表位结合而制备的合成肽疫苗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未获得一种具有理想保护作用的合成肽疫苗。
(7)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病原微生物的抗原编码基因导入植物,并在植物中表达出活性蛋白,人或动物食用含有该种抗原的转基因植物,激发肠道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对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的免疫能力。与常规疫苗相比较,转基因植物疫苗具有独特的优势。
① 可食用性,使用方便,将表达抗原的植物直接饲喂动物,给药过程非常方便,避免了烦琐的免疫程序。
② 生产成本低廉,易大规模生产,只需适宜的场地、水、肥和少量农药,不需严格的纯化程序。
③ 使用安全,没有其他病原污染,其他疫苗在大规模细胞培养或繁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支原体的污染,而转基因植物疫苗不存在这一问题,植物病毒不感染人和动物。
④ 转基因植物能对蛋白质进行准确的翻译后加工修饰,使三维空间结构更趋向于自然状态,表达的抗原与动物病毒抗原有相似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
⑤ 投递于胃肠道黏膜表面,进入黏膜淋巴组织,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传统的非经肠道疫苗几乎不能产生特异的黏膜免疫。
尽管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有许多优点,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仍存在疫苗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较低、提纯困难、口服时有被消化可能等问题。
(8)抗独特型疫苗 抗独特型疫苗是免疫调节网络学说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抗独特型抗体可以模拟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与抗原特异性抗体具有同等效应的抗体,由此制成的疫苗称为抗独特型疫苗或内影像疫苗。抗独特型疫苗有许多优点。
① 可以不接触活的病原微生物及其组成成分,因而很安全。
② 用杂交瘤细胞在体外产生大量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比较容易,花费小,生产周期短,浓缩纯化简单方便。
③ 抗独特型疫苗较非活化病毒能诱导更多的活性T细胞、B细胞反应。
④ 抗独特型疫苗对新生儿的免疫有特殊价值。
⑤ 抗独特型疫苗仅启动其携带内影像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反应。
⑥ 能模仿选择性抗原决定簇,使其被工程化。
同时,独特型疫苗也存在许多问题。
① 最困难的是在很多可能的抗独特型抗体中选择特异的抗独特型抗体。
② 很难与抗独特型疫苗产生免疫反应或免疫耐受。
③ 抗独特型抗体是异种蛋白质,重复免疫可致血清病。
④ 抗独特型疫苗免疫还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
⑤ 由于抗独特型网络的复杂性,当一些抗独特型抗体活化保护性免疫时,另一些抗独特型抗体可能启动病理性反应。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工作用抗独特型抗体制作的实验室疫苗接种动物能抵抗病原的感染,如伪狂犬病病毒、牛疱疹病毒I型、新城疫病毒和弓形虫等。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达到临床使用的研究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9)微胶囊疫苗 微胶囊疫苗也称为可控缓释疫苗,是使用微胶囊(用丙交酯和乙交酯的共聚物制成)技术将特定抗原包裹后制成的疫苗。其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以微胶囊包裹的疫苗,由于两种酯类的比例不同,颗粒大小和厚薄不同,注入机体后,可在不同时间有节奏地释放抗原,释放的时间持续数月,高抗体水平可维持2年。
② 微胶囊在注射部位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携带至淋巴结附近和免疫系统其他部位,具有更强的免疫效果,且因微胶囊的保护作用,母源抗体不能使抗原失活。
③ 微胶囊疫苗不需稳定剂和冷链运输保存,在肠道内不受酸和酶的影响,可用于口服。但其注入机体内,目前尚不能排除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10)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用高度纯化的微生物抗原及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其他成分组合而成,通过不同途径把微生物抗原递呈给免疫系统,诱导机体免疫力的产生,调动机体免疫应答,增强天然免疫力。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将治疗性疫苗分为非特异性治疗性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性疫苗。
非特异性治疗性疫苗是以非特异性的作用方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目的。如用卡介苗(BCG)辅助治疗黑色素瘤和膀胱癌时,BCG发挥的就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它是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M中细胞,以及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力,去杀伤癌细胞的。
特异性治疗性疫苗主要是以特异性的作用方式发挥治疗作用的,当疫苗与辅助因子协同配合作用后,可双重调动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力,共同发挥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慢性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及肿瘤等的治疗。
治疗性疫苗在应用上有其局限性,而对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周期性复发性疾病、肿瘤等的治疗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对其治疗效果褒贬不一,其免疫机制也有争议。
3.副免疫及其制品
虽然许多动物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但是越来越多的新疾病却不断出现。动物养殖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免疫预防接种,如此却导致一只鸡或一头猪短短一生要接种几次甚至十几次的疫苗。尽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价联苗,仍避免不了多次接种,不但增加劳动量,也增加了生产费用。此外,许多因条件性微生物所致的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生殖道疾病、乳腺感染和非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应激(stress)反应性疾病,发生没有规律,潜在的经济损失巨大,预防治疗又无从下手,常规特异性免疫又不能解决问题,这不得不促使研究人员重新考虑其他办法。
免疫学把没有特异性作用于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机体防卫组织、细胞、体液和小分子活性物质所构成的免疫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然而,在现代免疫学中许多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参与了特异性免疫反应,而特异性免疫通常是靠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来实现的。实验研究表明,特异性免疫可通过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而增强。为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各种免疫增强剂来提高动物整体免疫力,人们把由免疫增强剂刺激动物体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后提高的免疫力称为副免疫(para-immunity),而把这类增强剂统称为副免疫制品。这类制品包括脂多糖、多糖、缓释特异性免疫原和增强免疫原的佐剂产品,如油乳剂、脂质体、无机化合物、免疫刺激复合体、缓释微球等。
二、鹅场常用疫苗
(一)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l亚型,Re-1株)
【性状】乳白色乳状液。本疫苗含灭活的重组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Re-1株。
【适应证】用于预防由H5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禽流感。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鸭、鹅首免后3周,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为4个月。
【制剂与规格】油乳剂;100毫升/瓶、250毫升/瓶。
【用法与用量】颈部中下1/3皮下注射,或胸部肌内注射。2~5周龄鸭、鹅每只0.5毫升,5周龄以上的鸭每只1.0毫升,5周龄以上的鹅每只1.5毫升。
【不良反应】产蛋高峰期使用本品,会引起一过性产蛋下降,但短时间可恢复。
【注意事项】疫苗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如发现破乳、苗中混有杂质或异物等均不能使用;禽流感病毒感染禽或健康状态异常的禽切忌注射本品;本疫苗切勿冻结,冻结后的疫苗严禁使用。在使用前应先使其升至室温并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天用完;注射时所用器具须事先进行消毒。接种时应作局部消毒处理;接种时应及时更换针头,最好一只鹅一个针头;接种后剩余疫苗、空瓶、稀释和接种用具等应消毒处理;屠宰前28天内禁止使用;2~8℃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二)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4株)
【性状】本品为乳白色乳状液。本疫苗含灭活的重组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Re-4株。
【适应证】用于预防由H5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禽流感。免疫期同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
【制剂与规格】油乳剂;100毫升/瓶、250毫升/瓶、500毫升/瓶。
【用法与用量】同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I亚型,Re-1株)。
【不良反应】产蛋高峰期使用本品,会引起一过性产蛋下降,但短时间可恢复。
【注意事项】同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
(三)鸭瘟活疫苗
【性状】淡红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适应证】用于预防鸭瘟和鹅的鸭瘟。注射后3~4天产生免疫力,2月龄以上鸭免疫期为9个月。对初生鸭也可应用,免疫期为1个月。
【制剂与规格】冻干剂;200羽份/瓶、400羽份/瓶、500羽份/瓶。
【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生理盐水稀释,成鸭1毫升,雏鸭腿肌内注射0.25毫升,均含1羽份。种鹅每年注射2次,20~22日龄小鹅首次免疫,3月龄加强免疫一次。
【不良反应】一般无可见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疫苗稀释后应放冷暗处,必须在4小时内用完;接种时,应作局部消毒处理;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消毒处理;-15℃以下,有效期为24个月。
(四)小鹅瘟活疫苗(GD株)
【性状】微黄或微红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适应证】供产蛋前的母鹅注射,用于预防小鹅瘟。免疫后在21~270天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小鹅具有抵抗小鹅瘟的免疫力。
【制剂与规格】冻干剂;50羽份/瓶、100羽份/瓶。
【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在母鹅产蛋前20~30天接种,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每只1毫升。
【不良反应】一般无可见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本疫苗雏鹅禁用;疫苗稀释后应放冷暗处保存,4小时内用完;应对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稀释后剩余的疫苗进行消毒处理;-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五)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
【性状】湿苗为无色或淡红色澄明液体,静置后,可能有少许沉淀物。冻干苗为淡黄色或淡红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小鹅瘟病毒(SYG41-50)至少105ELD50/羽份。
【适应证】用于预防雏鹅小鹅瘟。
【制剂与规格】湿苗或冻干剂;500羽份/瓶、1000羽份/瓶。
【用法与用量】皮下注射,每只0.1毫升(1羽份)。适用于未经免疫的种鹅所产雏鹅,或免疫后期(100天后)的种鹅所产雏鹅。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在雏鹅出壳后48小时内进行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