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免疫是健康的底层。有几个对人体免疫系统最坏的习惯:
- 熬夜,熬夜超过7天,人体基因组里面部分基因开始变异,导致长期对健康造成影响;
- 酗酒,一次醉酒对于免疫力的损伤可以持续长达十几个小时;
- 抑郁、焦虑。
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在于侵入人体后是否能够独立生存,细菌可以独立生存,进入人体只需要“营养”,不需要侵入人体细胞内,青霉素被发明出来后就可以有效地对抗细菌;而病毒不能独立生存,而必须要侵入其他物种的细胞内,加工蛋白,不停地繁衍出下一代的病毒。
疫苗研发的三个难点
疫苗的研发非常难,至少有3个难点:
第一,病毒变异速度快。
拿艾滋病疫苗为例,为什么40年了,至少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希望?因为艾滋病病毒变异速度非常快,病毒进入人体后几个小时就可以复制一代,每复制一次就会有10个左右碱基对发生变异。就算研发出了疫苗,它是否可以覆盖全部的病毒?
流感病毒也容易变异,一个城市中不同的地区甚至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都可能不同,今年打了疫苗明年还要再打,并且还要预测病毒的暴发类型……
第二,疫苗是否能够有效地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疫苗——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为什么效果那么好,因为接种牛痘后产生的抗体,或者自然感染天花后产生的抗体,可以长期有效,一次感染终生免疫。
而艾滋病疫苗最难的是什么?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可以抗体,但没有保护作用,不能够有效地杀死病毒,那么产生抗体有什么用呢?
疫苗的作用类似一个“扳机”,它触发了人体原有的机制也就是说人体针对这种病原体可以产生抗体,并且这种抗体应该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
第三点,疫苗制备的工艺、有效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疫苗要大量地用在健康人身上,安全性和有效性比普通的药更苛刻。
新冠可能会成为一个周期性的流行病,等到明年,或者下一次流行,疫苗的存在就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
让一种烈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彻底消失,有几个条件是需要满足的:
第一,人类是病毒的唯一宿主,没有别的中间宿主;
第二,研发出高效的疫苗;
第三,病毒的变异性小。
1872年纽约市民排队接种疫苗防御天花病毒
到目前为止,人类主动消除的烈性传染病只有天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庄严宣告,天花永久消除。因为它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其实病毒来到地球已经几十亿年了,我们人类才有多少年?人从生下来开始,就面临着和细菌、病毒的共生关系。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处理和病毒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地看待病毒和细菌感染,怎么做才对我们的健康有利。
公共卫生体系: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现代医学诞生之初,人类的平均寿命是30岁,而今天,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的国民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84.2岁。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这其中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有出现这种传染病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存在。因为它是以预防、以慢病管理、慢病教育为主,它的特点是“效益非即时体现”,可能几十年你才能看到它的效益。
疾病防控中心、防疫站,甚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承担公共卫生管理的工作。它的覆盖面也很广,比如我们的食盐里面的加碘,能够预防大脖子病,这属于慢病的管理与教育;还包括疫苗的注射、饮用水卫生、地区的流行病史、公厕的管理、口腔卫生、刷牙、控烟等等。
澳大利亚的烟盒:大幅恐怖图片、明确提示危害的文字
比如澳大利亚的烟盒设计,就是公共卫生系统起了作用。
2006年,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烟盒上必须印有令人恶心的图片提示烟草对于健康的危害,且图片大小必须占烟盒面积的90%。于是消瘦的身体、癌变的肺,烂掉的脚趾头、溃烂的血管、骷髅等恐怖的图片都出现在了烟盒上。烟草的销量因此迅速下降。
1894年,英国霍乱发病分布图
英国拥有目前最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但是这都是烈性传染病逼出来的。别看我们现在看到英国街道干净整洁,其实在200年前英国霍乱时期,伦敦就是座“化粪池”城市,一到雨季,飘着各种垃圾的粪水乱流,还会随着雨水流到泰晤士河,进入人的饮水系统。后来1831年到1866年间的4次霍乱和不断的公共卫生改革,让英国公共卫生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在中国,早期饭店允许包间里抽烟,恨不得打开窗户都以为室内着火了似的,现在随着城市控烟力度加大,自然而然抽烟的人就变少了,还给大家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公共卫生管理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中,这种概率是非常小的。虽然也有气溶胶传播概率,但概率极低。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飞沫传播,比如我直接咳嗽、打喷嚏给你;再就是接触传播,手接触细菌后再揉眼睛、鼻子,这样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所以这次病毒传染重点就强调两点:勤洗手,戴口罩。
ICU反映了整个医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我们用最好的药,配备最好的医生和护士,有三四个护士同时照顾一个病人。我们治疗的病症包罗万象,ICU的医生不光要掌握普外科的知识,还有产科、骨科等等。这些年,我还经历过骨科高位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和呼吸衰竭的抢救,羊水栓塞、胎盘植入、大出血的抢救等等。
强调一点,具有逆转可能性的病人才会进ICU,比如大出血后心脏停跳后又复苏成功的,肝移植等重大手术患者,还有突发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因为ICU的花费是很高的,呼吸机、监护仪、CRRT、以及ECMO费用都不低。
ECMO
ECMO,也有翻译成“叶克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魔肺”,我们称它为生命救护的最高形态,ECMO技术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医院的救治水平。
简单来说,你的肺不工作了,我们可以用呼吸机把气打进去,但当呼吸机也不能做很好的氧合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候就要用到ECMO,把人体内的血抽到体外,再给它加上氧,清除二氧化碳,再输回到人体内:我能支持你的肺,这样等你的肺慢慢恢复,给你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
但ECMO毕竟是设备,支持一段时间后会激发感染,也会出现其他凝血、真菌感染等问题。无论是ECMO还是呼吸机,还是肾脏出现问题后的CRRT血液净化,这些都是为病人和医生争取更多时间,当病人的免疫力可以跑赢病毒的复制,最终把病毒抑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甚至清除,让肺恢复,最终还是要靠人体的免疫力起作用,战胜疾病。
曾经人类认为心脏、呼吸停止是死亡,但随着我们研究越来越深入,人类发现大脑才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大脑死亡,无力回天,哪怕心脏还在跳动。很多国家都相继将脑死亡作为死亡诊断标准,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严格立法,我们按照心脏停止、脑死亡的双标准。
: 中国外科学奠基人、传世人裘法祖曾说过: 其实治病的过程就像医生患者一同过河,医生和病人都以彼岸为目标,由医生背着病人过河,是否能顺利到达彼岸、什么时候到达,都是未知的。但在疾病面前,医生和病人是协同作战的联盟。作为医生,我最喜欢听病人说的一句话是:“我相信你,我们一起努力。”
对生命、对疾病、对医学的理解,“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
人体免疫是根本,没有特效药,医疗必须支持自我修复,没有自我修复的,医疗也无能为力。
第二,呼吁良好的生活方式,病是怎么来的?癌症是怎么回事?哪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病率?
第三,了解医生的思维方式,医生是怎么考虑问题?医生怎么诊断疾病?医生怎么来治病?你才能学会如何和医生高效的沟通。
在做决策的时候,你应该和医生沟通5个关键问题:我要不要做这个检查或治疗?有什么风险和不足?有没有什么其他替代方法?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如果不做会怎么样?只有了解医院的本质、医疗过程的实质,才可以和医生更高效的沟通。
医学已经进入了“万物基因互助”的时代,世界上的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联网了,医生会用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调配和管理,将不同病人突变的基因进行互换治愈疾病,医生做的工作更像是今天的数据工程师。基因突变对你来说是致病基因,但放在别人身上,就可能成为治病的基因。
三个大胆猜想:
1. 数据和算法在医学中得到普及。医生必须不断积累数据,掌握算法才可以掌握未来的医学发展。
2. 医学数据实现互联互助,世上每个人都构成网络中的节点,世界上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联系在一起。
3. 基因呼唤技术广泛用于疾病治疗,充分利用自然界带来的基因突变的优势,将基因突变用于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