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铁血黄素颗粒和心衰细胞的位置一样吗?是在肺泡腔里还是在肺毛细血管里?
含铁血黄素: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内的血红蛋白被分解,Fe3+与蛋白质结合,就形成了含铁血黄素。机体中有铁剩余时也可能会产生。同时,血管内发生溶血时,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获取降解,也可以产生含铁血黄素,可随尿排出。
心衰细胞:在左心衰时,肺淤血,巨噬细胞吞噬分解红细胞,产生了含铁血黄素,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就叫做心衰细胞。
心衰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但是含铁血黄素并不是只存在于心衰细胞中的。例如,心衰细胞破裂后,含铁血黄素就会存在于组织间隙中。而且,心衰细胞存在于肺内,而含铁血黄素还可存在于其他组织。
心衰细胞存在于肺泡腔中而非肺毛细血管中,因为巨噬细胞只吞噬逸出血管的红细胞。
2.肝细胞属于什么细胞?为什么可以再生?
肝细胞属于稳定细胞。细胞根据再生能力分为三类,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和永久性细胞。一般认为,永久性细胞是不可再生的,而不稳定细胞和稳定细胞可以再生。不稳定细胞和稳定细胞的差别就在于不稳定细胞在不断分裂更新,存在有干细胞,干细胞是其不断更新的必要条件。由其构成的组织超过1.5%处于分裂期。而稳定细胞生理情况下分裂不明显,但是受到损伤刺激时则可以从G0期进入G1期,由其构成的组织小于1.5%处于分裂期。
3.心脏瓣膜病的理解记忆方法(二尖瓣狭窄为例)
二尖瓣是左房和左室之间的“小阀门”,控制血液从左房流入到左室,并控制左室充盈程度。所以,根据这一特性,二尖瓣出了问题,就会出现血流逆流、充盈不足等问题。
二尖瓣狭窄,顾名思义,左房和左室之间的“小阀门”变窄了,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这一狭窄使得血液由左房进入左室变得困难,左房代偿性肥大,使得血流加压快速流过狭口,引起漩涡和震动,产生了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结束,由于左心室内的血液较少,二尖瓣的位置低,造成了第一心音增强。左房流入左室的血流减少,导致左房的留存血液增多,左室的搏出血液减少,分别引起左房压力传递(肺静脉→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同时可引起小动脉痉挛)→右心房→右心室)和排血量减少的一系列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肺动脉高压扩张,使得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肺动脉瓣本身没有问题),导致在舒张期血液由肺动脉返流向右心室,产生了典型的Graham-Steel杂音。
4、如何理解有效循环血量与血管源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的概念与血管源性休克密切相关。
血管床:由微循环构成的、分布密集的类薄膜状物质,具有进行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调节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等作用。
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血管源性休克: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正常情况下人体只有约20%的毛细血管开放),大量血液瘀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且分布异常,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故又称低阻力性休克或分布异常性休克。
通过以上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有效循环血量与循环血量不同,指的是真正奔流与心血管系统的血量,而非人体内本身的血量。这也是感染性休克等无出血而产生休克的机制之一。打个比方,有效循环血量就像是现在你可以随意支配的存款,而毛细血管内的血量则是你的定期存款。在你的存款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总血量不变),而放在定期的越多,能支配的就越少,所以等到可支配金额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让你觉得无法生活了。
5、为什么贫血和CO中毒时,血液氧分压可以正常?
一般的惯性思维,缺氧就会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然后出现发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一顺序不是必然。要想理解这些,得先弄清一些基本概念。
血氧分压:指血液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或压力)。动脉血氧分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
血氧含量: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绝条件下血中氧的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部分,反映血标本中氧的实际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氧饱和度。
发绀:当血液中Hb含量达到5g/100ml(血液)以上时,皮肤黏膜呈现暗紫色。出现发绀常表示机体缺氧,但也有例外,例如,红细胞增多时,发绀并不一定缺氧(氧合血红蛋白是足够的);相反,严重贫血或者CO中毒时,有缺氧但不发绀(CO中毒时呈樱桃红o色)。
可以简单理解,血氧分压是物理溶解的氧气产生的,而血氧含量包括物理和化学结合的氧气,是血液中的总含氧量。化学结合即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气。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感受到的是血氧分压(PO2),而非血氧含量,故在CO中毒时,虽然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血氧含量降低,但PO2不变,故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并不会因组织缺氧兴奋。
6.阈值和阈强度的区分以及引起的影响
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环境变化。
阈强度: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大于或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上刺激或阈下刺激。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
阈刺激:强度刚好能使细胞的静息电位发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当一个刺激的强度刚好达到阈强度时,这一刺激就叫做阈刺激,它可以使得细胞达到阈电位,从而产生动作电位。超过阈强度的刺激叫做阈上刺激,没有达到的叫做阈下刺激。阈上刺激和阈刺激都可以使得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
一、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1.病因病理: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前壁;胃溃疡多见于胃小弯
若引起化脓性腹膜炎,则常见病菌为大肠埃希菌
2.临床表现:
症状:病人突发上腹剧痛(最重要表现),呈“刀割样”,腹痛迅速波及全腹,休克
体征: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腹压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反跳痛明显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检查:立位X线检查膈下可见新月状游离气体影(80%,具有诊断价值)另: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不可行胃镜
3.诊断:
既往有溃疡病史(少数无),突发上腹部刀割样剧痛,加上典型的“板状腹”腹部体征,和X线检查的膈下游离气体,可以确定诊断。
4.鉴别诊断:
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消溃穿孔后消化液沿右结肠旁沟流到右下腹,引起右下腹疼痛和腹膜炎体征,可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空腹穿孔,病变部位局限,临床症状轻;24h内空腹单纯性小穿孔
(2)手术治疗:
a.穿孔缝合术(主要术式)
适应症:适用于穿孔<8h,无出血,梗阻并发症,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
b.胃大部切除术:
适应症:穿孔>8h,有溃疡其他并发症
方式:腹腔镜方式(穿孔时间短,估计腹部污染轻微)、开腹方式(穿孔时间长,轨迹富强污染重者)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1.病因病理: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位于球部后壁
胃溃疡出血多位于小弯
(其他易合并出血的溃疡:球后溃疡,幽门管溃疡,胃泌素瘤,应激性溃疡,吻合口溃疡等)
2.临床表现:
症状:临床表现与出血速度相关。出血量少者可仅有黑便(柏油样便)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者可伴呕血,且色泽红。出血更甚者可出现晕厥和休克症状。
体征:肠鸣音增强
检查:胃镜检查(急诊):可明确出血部位;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明确出血部位
3.诊断:通常有溃疡病史,消化道出血
4.鉴别诊断:
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通常有肝硬化病史);胃癌;应激性溃疡
5.治疗:
(1)非手术治疗:(大多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方式
a.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放置胃管(注入去甲肾的生理盐水,并夹管约30min,每4~6h可以重复);药物治疗
b.胃镜治疗
(2)手术治疗:(约10%的病人非手术治疗无效需行手术)
适应症:1,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无效者;2,出血速度快,短期内出现休克症状者;3,高龄病人伴有动脉硬化,出血自行停止可能性小;4,地处偏远,无血库或血源者;5,经过非手术治疗出血已停止,但短期内可能再次出血者
方式:出血部位的贯穿缝扎术、胃大部切除术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1.病因病理:
引起幽门梗阻的原因有痉挛,水肿和瘢痕,通常三者同时存在。
痉挛和水肿引起的幽门梗阻可逆,但瘢痕性幽门梗阻需手术介入(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症)
可造成病人脱水,水电解质好酸碱失衡(低钾低氯碱中毒),营养障碍
2.临床表现:
症状:腹痛和反复呕吐(主要表现),呕吐物为宿食,不含胆汁
体征:上腹部可见胃型,晃动,胃蠕动波。可闻及“振水声”
检查:上消化道造影:6h仍有钡剂残留提示胃潴留,24h仍有残留提示瘢痕性幽门梗阻;盐水负荷试验:空腹留置胃管,注入生理盐水700ml,30min后>350ml提示幽门梗阻
3.诊断:病史;临床表现;检查
4.鉴别诊断:需区分是水肿性还是瘢痕性幽门梗阻
5.治疗:
(1)非手术治疗:(先行非手术治疗)
方式:放置胃管;高渗盐水洗胃;补液,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和营养
(2)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症状未能缓解可考虑)
适应症:瘢痕性幽门梗阻
方式:胃大部切除术(首选)(术前需进行全身准备);亦可迷走神经肝切除术+胃窦部切除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