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行为 > 毒品 >

湖南省合成毒品成瘾治疗示范基地,合成毒品操守率达76%

 

 

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

湖南省合成毒品成瘾治疗示范基地

合成毒品操守率达76%

 
 

关注

酷暑难耐,恨不得在空调房生根发芽的康达君这两天看到一个倒吸一口凉气的新闻:“重庆真实上演釜山行”,警方正在做进一步调查....

当年捂着眼睛看完《釜山行》,至今看到这些剧照心有余悸 ...

现在朋友圈疯转“重庆现实版釜山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一些恐慌:

重庆轻轨鱼洞站一女子突然发狂撕咬乘客,被咬男乘客满脸鲜血,车厢内其他乘客被吓得四处奔逃,该女子咬完人后,脱光了衣服,还俯卧追寻舔食乘客血迹。该事件迅速扩散被网友形容成现实版《釜山行》并且刷屏朋友圈、微博

说好的只是坐个轻轨呢?怎么上演“吸毒鬼”大戏?目前该女子被警方控制,真相正在调查,但康达君()却觉得应该迫不及待地给大家普及一下:

有些毒品,真的!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吸血鬼”!“丧尸”!

新闻中该女性“突然撕咬乘客、舔食鲜血等”不禁让康达君忧心忡忡:难道是沉寂已久的毒品“丧尸、浴盐”最近又开始出来祸害人间了?

“丧尸浴盐”究竟是什么毒品?

这种毒品早在十年前在我国山西长治就很泛滥,被本地人称之为“筋”,俗称“长治筋”。

其实就是一种卡西酮类物质为主要成分的甲卡西酮类新型策划毒品,一般简称为甲卡西酮,成分中的卡西酮是一种N-二甲基伪麻黄碱。

是不是觉得麻黄碱这个词很耳熟?麻黄碱,通俗地讲就是制作冰毒的原材料,可以说是冰毒的“远亲”了。

既然是远亲,所以吸食甲卡西酮类毒品后的表现,与苯丙胺类化学合成毒品类似:

吸食成瘾者长期滥用或是过量使用,就会出现妄想、幻觉、焦虑等精神障碍,从而失去控制具有暴力攻击性。

“远亲”之间的渊源

麻黄碱在1926年就被批准部为新药,其来源于一种植物麻黄的中药药材,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麻黄碱及其衍生物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我们常见的感冒药其中就添加缓解症状的麻黄碱衍生物成分,当然,化学工业的发展让制药不再过于依赖草本植物——生产周期过长,制作成本太高。

192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两位博士生Hyde和Browning,在其博士论文课题中选择了做麻黄碱类似物的研究。当时的他们用了很简陋的方法合成了十二种麻黄碱的类似物,发现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药物,即甲卡西酮分子,另外还有一种同类分子,叫4-甲基甲卡西酮(目前为此类毒品的主要成分)。

1957年,美国底特律一家公司获得了一项关于甲卡西酮分子专利,(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得知这家公司是如何想到测试这个分子的生物活性的)但是根据专利信息显示,这个分子的中枢神经刺激作用要明显高于著名的中枢神经刺激药物安非他命。起初人们主要将甲卡西酮分子作用在医药方面,在上世纪前苏联就曾将作抗抑郁药物使用。

后来,有科学家又在阿拉伯茶(khat)中发现的一元胺生物碱(monoaine alkaloid),在化学上与麻黄碱、阿拉伯茶碱(cathine)和其他安他非命相似。卡西酮能引起多巴胺释放,让人产生一种类似吸食冰毒后的强烈欣快感,不可避免的又被作死的人类发展成为娱乐消遣毒品。

(毒品—阿拉伯茶)

甲卡西酮类策划毒品主要为化学合成产物,包括甲卡西酮(MC)、4-甲基甲卡西酮(4-MMC)、4-甲氧基甲卡西酮(4-MeOMC)、3-氟甲基甲卡西酮(3-FMC)、4-氟甲基甲卡西酮(4-FMC)等。

什么是甲卡西酮策划类毒品?

甲卡西酮类策划毒品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毒品,而是一批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的统称。

所含物质为甲卡西酮、卡西酮,以及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简称MDPV,MDPV是当前在欧美兴起的迷幻药,初时人们以其外形如同海盐,故称之为“浴盐”。

浴盐是一种与冰毒类似的化学合成毒品,外观一般是白色晶体或粉末,另外也有少量是淡黄色、黄色、褐色、灰色甚至是黑色。其碱是微黄色的活体,由于不同成分的合成以及作用,具有香草、鱼腥、漂白粉等特殊气味。

目前流通贩卖的大多是稳定性好、水溶性强的盐酸盐晶体或粉末状,但也有制成各种颜色的片剂和胶囊,以及膏状和块状。

据滥用吸食者的描述,服用后会产生诸如:“能量爆炸”、“头脑冲击、“身体冲击”、“思维加速”、“自信增加”、和“欣快感”。

吸食甲卡西酮类毒品后的症状,如吸食冰毒类似(但弱于冰毒),使用者极度兴奋,不睡觉、不吃东西。兴奋狂躁之后就会长时间入睡,然后又开始食欲大增,有时会有长期持续性的流鼻血,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抑郁。

管制类药品?毒品?

鉴于甲卡西酮类策划毒品的危害性和全球的滥用现状,许多国家将其列为管制药物。以4-甲基甲卡西酮为例,2008年以色列将其列为非法药物;2010年4月英国将其定为B类管制药物;欧洲的德国、芬兰、丹麦、瑞典、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爱沙尼亚等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的加拿大、美国的新泽西及北达科他州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将其列为管制药物。

而在我国,早在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将甲卡西酮规定为Ⅰ类精神药物管理。到了2010年9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公告,再将4-甲基甲卡西酮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国食药监办[2010]315号公告)。

吸食方式(危及生命,切勿尝试)

甲卡西酮策划类毒品吸食方式一般为鼻吸,简单来说就是把甲卡西酮粉末置于锡纸上,用火在锡纸下面加热,然后将加热后的烟雾后吸入体内。

当然,因具体赋形状态不同会有口服、静脉注射和烟吸(水烟袋)等不同方式,静脉注射带来的刺激感更为强烈,却也能容易引发意外。

鼻吸甲卡西酮约5到15分钟起效,而静脉注射后1到2分钟即产生强烈效果,后果却是发狂(如啃食他人等出格行为)或猝死。

滥用成瘾主要症状表现

康达君上文说过甲卡西酮策划类毒品与苯丙胺类物质类似:吸食者滥用后表现得亢奋、充满欣快感,而其依赖性也是以心瘾(心理依赖)为主。

甲卡西酮进入人体其药效可持续4到6小时(给药剂量大可达到12小时),初食表现为欣快、感觉轻盈、快活、精力亢奋、心情激动等;

生活中可能会出现性欲增强,饥饿感减弱,饭量减少,睡眠减少状况,在短期内体重减轻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毒品极易成瘾,不吸食时颓废消沉、萎靡不振,如行尸走肉,吸食后则“变了个人”。

除了乱咬人、变成“丧尸”,这些危害都致命!

有报告显示,甲卡西酮策划类毒品有与甲基苯丙胺相似的严重的衰退综合症,如抑郁、昏睡、头疼、焦虑、体位性低血压、肌无力,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眼充血。

这些症状会在4至8个小时内减(消)退。当使用周期延长时,会出现腹痛以及肾痛。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