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对毒品分类处理的原则,这类毒品准确的称呼应当叫“冰毒
时间:2018-07-26 13:45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苯丙胺类毒品也叫做苯丙胺类兴奋剂,它是对所有由苯丙胺转换而来的中枢神经兴奋剂的统称,也是精神类的药物,会对人体的精神、脏器造成巨大的危害。 根据检验结果,将苯丙胺类毒品按其化学成分分为四类。 第一类:主要成分为MDMA,不含MA。MDMA具有苯丙胺和LSD的综合效能,不仅有兴奋的作用,而且有“致幻”和“共鸣”作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摇头丸。这类摇头丸分为两种,一种只含有MDMA,这种摇头丸价格较高,称之为“上等货”。另一种主要成分为MDMA,还掺有一些咖啡因、氯胺酮、苯巴比妥等。这类药物MDMA含量较低,价格也相应较低。 第二类:主要成分为MA或AM,不含MDMA。大部分药丸掺有咖啡因、氯胺酮、非那西汀、苯巴比妥、安定、安替比林等。药丸中甲基苯丙胺的含量一般为20%~40%。无论从化学成分的角度,还是从我国法律对毒品分类处理的原则,这类毒品准确的称呼应当叫“冰毒片”。 时下毒品市场上出现的“麻古”即为该类毒品,它实际上就是低含量的冰毒片剂,“麻古”是音译的泰国语,最早出现的形式是缅甸麻古,外形为红色或者绿色的小圆片。 第三类:MDMA、MA、MDA、氯胺酮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这种摇头丸重庆以前未见过,是2005年新出现的,值得重视。这种摇头丸中MA含量一般为5%—10%,MDA和MDMA含量为40%—60%,氯胺酮含量为10%—20%。这类摇头丸在市场上的份额在逐渐增加,2005年来重庆毒检中心收到的检材中这类摇头丸的比例较大,占摇头丸总检材数量的40%左右。这类毒品应该被称之为添加了冰毒的摇头丸。 笔者分析在摇头丸中添加冰毒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吸食者在吸食摇头丸后被动上瘾,以方便毒品的推销(冰毒属于一类毒品,极易成瘾)。上述两类摇头丸已成为冰毒的主要传播形式,实际上就是冰毒的商品化毒品,而这正是摇头丸滥用者还不清楚的,很多摇头丸滥用者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食了冰毒等危害性很大的苯丙胺类毒品导致上瘾。 第四类:外观与摇头丸相同的假摇头丸。这类摇头丸重庆有两种,一种是主要成分是氯胺酮,添加了少量的咖啡因;另一种成分为咖啡因,这类摇头丸较少。 像传统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就是甲基苯丙胺、苯丙胺,它们也是这一系列毒品发展中最早出现的,都是合成毒品,这些毒品可以让人警觉性增高、注意力强盛、精力旺盛,如果用量过度可以让人中毒。 甲基苯丙胺中毒可以给人带来欣快感,整个人近乎狂躁状态,人会产生各种妄想,脑内的认知功能也会受损。 曾经一度有人用这类毒品来治疗自己的的肥胖症,因为苯丙胺类兴奋剂中的一些常常被用来制作减肥药或者降低食欲,因为它可以抑制脑干饱食中枢神经活动,让食欲减退,达到减肥,可人们不知道的是,它可以引发肺动脉高压、心瓣膜受损、心力衰竭、心慌、胸闷等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出现的“麻果”、“麻古”、“可king”(氯胺酮+硫磺)等毒品,经过验证也不是什么新种类的毒品,只是制毒者在加工过程中按照不同比例混合了各类抑制剂、兴奋剂和麻醉剂,改变了外观和名字,老药新面孔,药物成份和含量发生了变化,药效有所差异,给吸毒者以不同的新的感官刺激,不明就里的吸毒者自然趋之若骛。这种变化也说明制毒者中也不乏高水平的“专家”,他们也在不断的“总结”“创新”,以维持其毒品市场的“繁荣”。 对于一些使用苯丙胺类毒品的吸毒患者,希望一定要尽早的戒掉它;对于一些想吸毒品的人,看到这里,你真的还想去吸毒吗?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