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暴者心理教育可能性
时间:2018-06-08 16:3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在实施暴力时,他们表现得特别冷静、冷酷。反社会人格的施暴人群占41%,这部分人在实施暴力时会使用工具。反典型的施暴者人数最多,占52%,他们的暴力强度相对比较轻,事后会道歉,情绪反复无常,好斗、易怒、沮丧、妒忌心强。 攻击者常用猛烈有力的来证明自己能干,这恰恰表现了他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一些施暴者对配偶伤害得越深,往往是他对妻子的爱是用畸形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他们用威吓、暴力对待妻子的目的是要牢牢地把妻子控制住。他们凶残的暴力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严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又源于他们对配偶的深深的依附和害怕被抛弃的。 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感是属于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最常的表现形式是嫉妒。将恐惧的内容和过程变成无意识,培养出一种成型的压抑习惯,后果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暴怒,通过酗酒、工作、性、游戏等方式将恐惧转嫁到更弱的人身上,成为病态的恐怖症。 由于男女之间亲密的需求不同,他们的心理上对情绪距离的需求也不同。一个从社会上习得要对家庭负有控制的责任,他们就希望通过权力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如果他们所要的亲密程度不能为配偶所接受,夫妻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冲突会更加重男人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心理需求受到挫折,又不善于情绪情感的表达,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把配偶控制在自己的身边,暴力就发生了。现在心理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一个人除了有一个不的无意识外,还有一个健康的无意识。马斯洛特别谈到,行为恶劣的人可能在性格深处保藏着爱。假如他们努力实现了这种泛人类的潜能就变成比过去健康的人。 恶劣的进攻性行为其实不是基本的而是反应性的;是结果不是起因。因为当一个品行恶劣的人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他们的恶劣可以逐渐减少。心理治疗的成功,可以造就优秀的人,使有心理问题的人了解自身的动机,需要欲望和心理障碍,让他们认识现实,他们的人性得到了改善,就能够成为更好的父母、夫妻、工人、公民,变得坚强、善良、慈爱、无私和平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对施暴者的心理进行矫治,使他们放弃暴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人都有成长发展的需求,施暴者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暴力的程度不同,人格偏离的程度也不同,犯罪轻重程度也不同。对施暴者来说,他们有责任学习如何停止暴力行为;对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帮助施暴者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让他们重返社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暴力既然是一种习得性的行为,是对压力情境的一种反应方式,那么,暴力的行为也可以在改变认知态度之后得以改变。 我们并不奢望所有的施暴者在心理辅导之后,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但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施暴者会在心理辅导中获益。教育可以提高他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对重新安排个人的婚姻与家庭生活是有好处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