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时间:2018-07-27 18:51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是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一直在强调的一句话。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近些年,随着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已经深入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在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正是我国经济迈进向 “高质量”迫切需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内容的新时代,确保网络安全更是刻不容缓。
网络有边界 安全须谨记 随着世界各国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拉近了国家之间的距离,让世界成了“鸡犬相闻的地球村”。然而,虽然同住地球村,但不能让网络模糊了国与国、“村与村”之间的边界。 近期,“德国联邦情报局被指监控全球互联网交换数据 ”的新闻备受国际关注,其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更令人深思。据外媒报道,德国商业互联网交换中心(De-Cix)指控德国联邦情报局(BND)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合作长期以来监听通过De-Cix交换的国际数据流。De-Cix表示,其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涉及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东和非洲的数据流,在流量高峰时每秒可处理 6TB 的数据。De-Cix认为,BND 获取德国国内通信的做法触犯了法律。而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的联邦行政法院驳回了 De-Cix 的控诉。 此事发生在德国,而且涉及国际关系,以致无法求证。但是,2018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以下简称“CNCERT”)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却不得不让人重视。 4月,CNCERT公布《2017 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报告,表示,据CNCERT监测发现2017年境内外约 2.4 万个IP地址对我国境内2.9万余个网站植入后门。其中,约有2.1 万个(占全部IP地址总数的 90.6%)属于境外IP地址,而这些境外IP地址位于美国的最多。 6月3日, CNCERT公布的《网络安全信息与动态周报》显示,本周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主机数量约为 29 万个。经CNCERT 监测发现病毒传播源头涉及域名 1103 个,其中,有 28.6%为境外注册,且顶级域为.com 的约占 62.8%;涉及 IP 地址 77356个,其中约 35.4%位于境外。 另外,据CNCERT监测,2017年全年发现超过245万起(较上年增长了 178.4%)境外针对我国联网工控系统和设备的恶意嗅探事件,我国境内4772个联网工控系统或设备型号、参数等数据信息遭泄露,涉及西门子、摩莎、施耐德等多达 25 家国内外知名厂商的产品和应用。同时,2017年,在CNVD工业控制系统子漏洞库中,新增的高危漏洞有 207个,占该子漏洞库新增数量的 55.1%,涉及西门子、施耐德、研华科技等厂商的产品和应用。在对电力、燃气、供暖、煤炭、水务、智能楼宇六个重点行业的境内联网工控系统或平台开展安全检测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漏洞隐患案例超过200例,这些漏洞若被黑客恶意利用,可能造成相关系统生产停摆或大量生产、用户数据泄露,例如通过对全国联网电梯云平台开展网络安全专项检查,发现30个平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影响包括党政军等敏感涉密单位在内的全国7333家单位的电梯监控及视频采集系统。 这些数据真可谓触目惊心。但是,我国的网络安全风险还不止于此。前段时间不断发酵的“中兴事件”,让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再次暴露出来,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边要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边要牢固网络安全,保卫国家安全。那么,新时代,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我们应如何做好网络安全防卫,保障国家安全? 加大科技创新 实现国家安全 对于目前严峻的国家网络安全形势,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知识安全工程中心主任吕述望在接受《中国信息界》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internet(因特网)翻译成“互联网”时就模糊了网络边界,对国家网络主权造成危险。他表示,互联网应该建立在平等互联的基础上,而我国连一个主根服务器都没有,只是internet的接入国,并不是平等互联,因此不能称“互联网”。另外,他表示,“在别人的网上做事情,何谈网络安全”,建议,保护国家网络安全应建立我国自己的“公众网”。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中国信息界》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互联网是全世界的,我国完全支持全世界一个互联网,中国反对关起门来搞一个单独的公众互联网,一个与世隔绝的互联网” ,他表示,不能为了安全,而建一个封闭的互联网,我们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一条就是“开放”,我国的网络安全应该是在发展中求安全,而不是退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 在2018年5月27日召开的“数字中国:新时代 新动能 新体制论坛”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信息协会军民融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露也表示,网络安全的维护不能封闭起来,而是要在与高手过招中不断地学习提升。 不管是建立自己的“公众网”,还是在“开放”中求安全。但总的来说,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网络安全防卫的发展,还应“打铁还须自身硬”。特别是对于信息产业软件、硬件核心技术受制与人的现状,我国更应加快苦练技术内功。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求,新时代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提出: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要抓产业体系建设,在技术、产业、政策上共同发力。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力争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 当然,对抗国际形势的网络安全,除了突破核心技术之外,还应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另外,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也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要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责任,行业、企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承担主体防护责任,主管部门履行好监管责任。 国内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提到网络安全,国内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流量资费大幅下降,以及银行服务、生活缴费服务、购物支付业务等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都逐渐网络化。然而,安全问题却越来越不容忽视,其中,个人信息泄露最为严重,而其引发的后果,严重危害网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前阵子,我有一个几十年没联系的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说是约我一起参加几天后的同学会。然后,又好像很为难地跟我说他在外地遇到了小麻烦,让我先打给他10000元钱应急,到参加同学会时再还给我”,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退休老人陆先生告诉《中国信息界》记者,他当时差点就给“老同学”打款了,但因同是大学同学的老伴的提醒,躲过了一劫。陆先生说,“我老伴认为,这个人以前特别好面子,不可能几十年没联系,一联系就借钱。后来经真的老同学确认,我的确是遇到了骗子”。陆先生讲完他的遭遇之后很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骗子骗人太方便了,网络、大数据就是他们的工具”,陆先生说:“知道遇到骗子时,我还不明白:这骗子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手机号?怎么知道我哪天要参加同学会?后来,想到很多‘个人信息泄露网上贩卖’的新闻,我就明白了,我的个人信息肯定也被贩卖了。因为,我经常网购,也在网上订票。另外,我们同学会的议程也是通过网络传送的,总之,他们肯定是通过这些数据信息,经过分析,才做到精准诈骗的” 。 其实,像陆先生一样遭遇骗子的人很多,只不过,很多人并没有陆先生幸运,可以识破骗局。据公安部数据显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长,尤其是从2011年至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从10万件飙升至约60万件,年均增长率70%以上。2016年1月至7月,我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同比上升36.4%。而每年因电信诈骗导致的民众损失,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每年都达100余亿元,平均单笔金额超过5万元。2014年全国电信诈骗导致民众损失107亿元,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22亿元。到2017年,网络诈骗更严重了,据网络媒体报道, 2017年我国网络诈骗金额据不完全统计高达7000亿元,相当于一个省份的GDP。 然而,由信息泄露所引发的网络诈骗激增所造成的后果不只是人民的财产受到损失,更严重的是付出生命的代价。2016年的轰动全国的“徐玉玉事件”就是个惨痛的教训。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要让人民有幸福感、安全感,就不可以再出现“徐玉玉事件”。因此,新时代,解决信息、网络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但是,面对信息泄露、网络安全,人民群众怎么提高防范意识也是枉然。“现在干什么都要下个APP,而每一个APP都要捆绑你全部的个人信息,否则就不让用”,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马女生很气愤地告诉《中国信息界》记者,“你说,我下个听书的APP,为什么非要我授予它位置权限、电话权限;共享单车APP要我位置权限也罢了,为什么也要使用我的电话权限、存储权限、手机识别码,网约车、订餐APP等也要这些信息。有必要吗?现在做什么都要强制我们提供信息,我们怎么防护”,马女生认为,对于信息泄露、网络安全防护民群可做得不多,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律制约。 其实,信息泄露、网络安全除了对人民群众带来危害,在新时代的数字经济体系下,也给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对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副局长张望在近期召开的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经济论坛”上表示,新时代,要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更好地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他提出,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合理划分权责边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机制。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