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健康管理 >

医学人文教育:要“隐蔽”,不要灌输

  医学人文到底能不能教和怎么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医科院校。新学期伊始,天津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知名医学院校都把“隐蔽课程”提上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日程。那么,何谓“隐蔽课程”?与常规课程相比又有何独特之处?本期“圆桌”,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一起聚焦“隐蔽课程”,希望能对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编 者

  特邀嘉宾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

  孙福川: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

  卿 平: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务处教学科科长

  唐 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硕士研究生

  “大课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医学人文教育

  张大庆:医学人文能不能教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德行能否教会。医学人文教育包含知识与德行两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能传授的,而德行能否传授则有赞同和反对两种观点。我认为,即便德行不是教会的,至少有些准则和规矩是能教的。譬如,医患沟通的一些原则与方法,以前医生要经过很多年才能体悟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授,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虽然教育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却能帮他们打开一片视野。

  孙福川:现代社会,合格的医学人才所需的人文素质除情感素质外,还有理论素质和智慧素质。因为面对具有多元价值的医学服务,简单模仿的思路往往行不通,仅仅诉诸个人情感往往更加糟糕,能够引领我们走出困惑的最终是人文理性。2007年发生的“李丽云事件”之所以成为一个悲剧,就是因为医学人文理性的整体缺失。相关人员或拘泥于职业习俗,或死守法律条文,背离了医学人文的本质。所以,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医学人文研究及其成果进入课堂。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让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慢慢去体悟。

  卿 平: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医学人文还要“巧教”。“大课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医学人文教育,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更要学生能演练,能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我们要更多地应用案例教学、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影视教学法,让学生在自省和交流中成长。此外,医学人文还要有合适的人教。专职的人文教师往往不是医科出身,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德艺双馨的医生往往又承受着医疗、科研双重压力,很难抽身参与人文教育。我的建议是最好成立专门的教研单位。我们的课堂不仅仅局限在教学楼里,还要扩展到医院里、社会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