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留守在家的空巢老人,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时间:2018-10-20 14:07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昨日重阳节,自媒体和朋友圈,纷纷发送图文,以表“关怀老人”。 但是很多时候,只是广大网民应时应节的“说说而已”,关怀二字何其重,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做起来又是多么不易。 目前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在这群老龄化人口当中,有一种人群常被提起又常被忘记——空巢老人。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儿孙远在外地,一个人独居或与老伴儿相依相伴的老人,他们寂守空巢,默默地承受着年老体弱、没人照看、思念子女的无助感,这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每次谈到这个话题,养生君都会想起自己七十八岁的奶奶,她一个人独居在老家,我和父母生活在另一个城市。 奶奶每天开开心心,养养鸡鸭,没事就到邻居家去唠唠嗑,看似怡然自得的老年生活,但每次通电话,她会一件事反反复复多次叙述,总找话题想跟我多聊会儿,迟迟不愿结束通话…… 我当然也想把奶奶接到一起生活,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不忍离舍,总是安慰我说:“你看,我身体很好呀,胃口比你都好,可以照顾好自己,你在外面好好挣钱,不要担心我。” 听了这样的话,难过中透着感动。 直到今年五月,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摔伤了膝盖,后来经过治疗,差不多痊愈了。但是,当我和父母无意中从邻居口中得知这件事时,奶奶已经自己去小镇上的卫生院治疗得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奶奶可能自觉伤情不重,完全就没想过要告诉我们,期间给她打电话,她也没有主动提起过。 后来,六月端午节,我专门回老家看她,发现她的俩膝盖还有些肿,说带她去县城的医院做检查,她硬是不去,说道:“镇上医生看过了,就是扭伤了,没什么问题,不要乱花钱。” 我对奶奶说:“以后,像生病这样的事,或者你心里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及时打电话告诉我,不要总觉得是在给孩子们添麻烦,照顾你是应该的,也是我们的责任。” 奶奶不说话,轻轻点了点头,然后低下了头,就像做错事的孩子,那一瞬间,我鼻子酸了。 想想奶奶这一辈人,生在贫穷落后的年代,吃过的苦大于甜,好不容易盼来好日子,子女要外出挣钱,于是一手带大孙子外孙,然后他们也去到大城市上大学,继而工作,最后儿孙不能常伴左右,落得一个“老无所依”。 所以,奶奶摔跤这件事,让我触动很大。我不禁想问:年轻人一定要到大城市打拼吗?绝不能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吗? 或许,现实的答案是肯定而残酷的。 但是,我们对自家老人的敬爱,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真的可以再多一些,更多一些,别等到“来不及”再悔不当初,“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身在异地的儿孙来说,除了托人照顾老人,更重要的是“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时常与老人通过电话进行感情交流,随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和情绪表达。 归根结底,老人们最需要的还是儿孙的陪伴,谁不想“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呢? 至于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很多时候,可能只需要身边的人耐心地听老人多讲两句话,慢慢地对他们说话,表现出自己对老人的真心和爱意;因为,大多数老人出现感觉功能退化,听力和说话能力都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与他人的沟通困难。 为此,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郭苹认为:运用一些说话技巧,能有效拉近与老人的距离。 (1)语气轻点 老人听力下降,与老人说话时,要注意控制声音和语气,适当提高音量,让他们听见,但语气最好轻柔一点,并用礼貌性语言。 (2)语言简单点 老人认知能力下降,他们难以理解复杂的话语,和老人说话时尽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的运用,非常有利于与老人的沟通。 (3)说话慢一点 与老人交流时,语速尽量慢下来,吐字清晰,让老人把你说的话都听清楚,同时不要心急,跟他们多说几遍,让他们记住。 最后,祝愿天下老人身体健康,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点击下面的标题,阅读更多养生文章: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