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健康专题 >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心梗

外表肿可能没什么事,如果是内脏“肿”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它和致命的心梗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专家说,比喻内脏“肿”是指内脏有炎症。我们都知道导致心梗的危险因素有:三高、不规律饮食、吸烟饮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危险分子,它是动脉炎症的一个反应指标,它的指标越高说明体内“炎症”越重,发生心梗的危险越大,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心梗预警信号,这个危险分子究竟是什么呢?

1,容易被忽略的心梗预警信号

这个容易被忽略的预警信号就是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反应体内炎症水平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的增高,代表炎症水平的曾高,而炎症水平的增高,是诱发或者促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后导致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颜红兵主任介绍,预防和治疗心梗应该双管齐下,这双管指的是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控制在70mg/dl以下;C反应蛋白的值控制在2mg/l以下。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动脉硬化或者心肌梗死的病人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低密度脂蛋白不高,C反应蛋白高;第二类:C反应蛋白不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第三类: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都高;第四类:低密度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都不高,但病人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三高、肥胖等危险因素都控制在了合理范围内,但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依然高出正常值,那得心梗的风险和心梗后再次复发的风险依然很大。

如果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但是低密度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指数都正常,并不代表绝对的安全,它只是和增高了相比,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小一些。80%的心梗情况是因为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还有20%左右是其他情况。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注意:体外炎症≠体内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不是细菌、病毒感染的炎症。

病例:50岁的谭先生,今年2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心梗,血管堵塞95%,经常后背疼,检查出超重、高血压、高血脂、高炎症、高胆固醇。

体检报告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数都超过了正常值。这个两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患病风险增高。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谭先生的体检报告

 

专家提醒

①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胸口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②预防疾病,控制危险因素是关键。

③运动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质和C反应蛋白。

2,C反应蛋白过高身体有什么症状呢?

专家告诉我们,C反应蛋白只是反应一个炎症的水平,是发生心梗的一个高危因素,它导致的所谓的症状是已经产生了的临床事件,比如发生冠状动脉的堵塞导致心肌梗死,或者冠状动脉的狭窄引发的心绞痛。

3,C反应蛋白升高了,为什么会诱发心梗?

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生心梗,有的人就不容易发生心梗?动脉粥样硬化以后,内膜是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的,血管内膜损伤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C反应蛋白升高,代表炎症水平升高,炎症会让内膜损伤的增加,容易导致血小板堆积,形成凝血块,如果堵住整个血管,就会发生心肌梗死,如果堵塞部分血管就可能发生严重的心绞痛。心梗后C反应蛋白还会进一步增高。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4,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

C反应蛋白的增高实际上是很多情况都可以引起,三高人群、缺乏运动的人C反应蛋白是高的,感冒的时候也可以引起C反应蛋白的增高。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5,哪些办法可以控制C反应蛋白?

专家表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另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来说,阿司匹林也是常用的药物。除了药物以外,降低胆固醇的水平和生活干预对控制C反应蛋白也十分重要。

专家认为,北方地区的高甘油三酯与吃面食有很大关系,高甘油三酯的人群要少吃面食,控制体重,加强运动,如果在这种控制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他汀类或者其他降低高甘油三酯的药物,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的办法降低指标,比吃药的效果要好。

终于找到心梗元凶了!医生提醒:体检盯住1指标,偏高要注意了

 

6,用药安全

2017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全球患者安全第三个挑战——“无伤害用药”,要求在今后的5年内,将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降低50%。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1/7的老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本期节目颜主任还就阿斯匹林和他汀药物为例为大家讲述如何正确服用药物。

误区一阿司匹林无病强身

很多人认为,吃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告诉我们,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咨询医生,定期评估和调整,预防阿司匹林产生的副作用。

(责任编辑:zi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