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教授谈气郁体质的中医调养
时间:2018-06-10 10:41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气郁体质多愁善感、忧郁脆弱的气郁体质,一般比较瘦,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 郁闷派(气郁体质) 回想一下,读《红楼梦》时,你可曾为黛玉落下泪来?那么,也许你是懂得她的,是怜爱她的了。不少男士这般期盼着一个怨嗔还休的林妹妹,声声吟唱希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不少女儿亦求如她一般的触景自怜,深陷情心。 越是跟随心灵行走的人,越是容易沉浸在这种“莫名怅”的情调中,无法,或者说是不愿解脱;那般的情调,就像黄昏后暗去的一片余辉,就像一件贴身到贴心的旖旎旗袍。 为什么有意无意地沉溺在这种氛围当中?是因为过于迷恋这一份源自敏感的静止时光和极致细节吗? 曹雪芹在开篇时便说林妹妹“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因着这缠绵,这郁结,让她隐忍到时时生痛。 这种郁结经年累聚,不时会掀起浪涌,急躁、易怒、愤世、自责,有“乖戾”一词,形容这种有如戾气爆发般的情绪失控,不同在于,有的人是对已苛刻,不能接受自己,追求不可能的完美;有的人是对人苛刻,不能容忍别人,妄求不可能的一致。 揭开其中谜底,除了心结,还因为她自己亦难明了的那种“气郁体质”啊。 我们需要知道的7个问题 1、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气郁体质? 2、气郁体质的人一定会发展成吗? 3、除抑郁症外,气郁体质容易得哪些病? 4、气郁体质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5、气郁体质是遗传还是后天演变而成的? 6、气郁体质的人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身体? 7、如何调理和治疗气郁体质? 不是谁都容易患上抑郁症 现实问题:一位内蒙的读者,他说自己还不到三十岁,得了抑郁症,“请帮我找一位名”,他的声音很怯弱,而且恐惧,但是他的表达很清醒,我甚至怀疑他没有抑郁症,而仅仅是心情晦暗了……关于气郁体质,很多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得抑郁症那么容易吗?抑郁症的 “郁”,是不是“气郁”的意思呢? 王琦:至少我们现在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他就是抑郁症,因为西医看指标,而中医重整体,并关注人的自身感受。这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抑郁症是西医的医学名词,而且特指精神方面,主要是一种性疾病。中医里所说的“气郁”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气血状态,身体层面上的,虽然这种体质的变化也伴随着一些心理症状。 判断一个人是否抑郁症是要非常谨慎的,有些情况下,他可能只是有些事情一时想不开,使得体质与心理发生了偏颇,在情绪上有些抑郁,这个时候你要帮助他积极地调整,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而一旦诊断为抑郁症,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自我暗示,使得治疗困难重重。 所以我们只是判断这个人是一时间的气郁,或者是气郁体质。而没有抑郁症。但是,气郁体质人必须要警惕,气郁体质也许就是抑郁症的温床。 如何理解这个关系呢?如果形容一下的话就是:气郁体质的人在天桥的这端,抑郁症就在天桥的那端,近吗?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很近。远吗?当你意识到了而转回身的话,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抑郁症群体,他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要求完美的人,他们要求自己的角色完美,所以要百分百地投入。还有很多人追求的只是一个梦想,一种成就感。 把自己逼得太紧了,中医说的“忧则气结”,其实就是气机郁滞了。通俗地说,就是由于急迫或者强求,而忘记了各人身体或者心理的基础条件,导致低油号驾驶高马力的跑车,你想能不出现问题吗?这些问题反过来影响心理的平衡,时间久了,就会不通畅,堵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问题。严重者堵住了大脑的清明,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可能。 现实问题:说到气郁体质,最典型的莫过于“林妹妹”。现实生活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也成了大众心目中“林妹妹”的唯一标准,而她们虽然时空相隔,却同怜葬花,空留叹息于世,陈晓旭属于气郁体质吗? 王琦:扮演和演变不是一样的,不能说因为扮演了林黛玉就演变成了气郁体质,难道专门演日本特务的人,就变成日本特务了? 但是在我的体质学里面,有心神相关论的阐述。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演员要塑造好一个角色,他(她)一定得回归到角色本身,替那个角色活过一次。陈晓旭之所以成功地扮演了林黛玉,是因为她深刻地揣摩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融入了这个角色,那些忧郁和伤感的情感基调,可能也扎根在心里了,从性格到体质可能会发生演变。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当年红楼梦的拍摄过程很长,从体质学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个人不注意调整的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一种心理状态,维持那样的“生活”,不能及时地从角色里面走出来,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确实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还有张国荣,媒体说他是先天的气郁质,曾经拍过一些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一些诡异、惊悚的片子,拍完了很久也一直没能走出角色,后来成了真正的抑郁症,选择了自杀。这两个演员的例子说明什么呢?除了天生的体质和禀赋以外,长期的外因刺激,持续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是体质可变、可调、乃至形成的另一方面条件。 现实问题: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了说“郁闷”,而生活中的“林妹妹”、“林哥哥”不在少数;很多“网络写手”都是青少年,写的东西却非常悲观黑暗,成了主流;网上有一个“郁闷吧”,未成年版的,最上面写了一行字“欢迎你来郁闷吧!这里有19582 个郁闷,28258 个人正在郁闷”。这一股郁闷的风潮是否标志着气郁体质已经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 王琦:首先呢,大家要知道,不要谈虎色变。因为普遍的、一过性的郁闷并不代表气郁体质的形成。 我们先不说这种“郁闷”现象对与否,至少应该明白,多数人心里还是存在问题的,或许这种问题是正常的,是成长过程里面的秋天与冬天,问题是谁来关注这些心灵的“麦城”?怎样告知大家这种暗淡与灰暗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与色彩?或者是一个修正自我的工程“亮点”。 但是,不要以为这些仅仅是心理层面上的问题,他会直接影响体质。那么气郁体质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因为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的气血郁滞。 情志在哪里?情志在肝,这个不是西医的“肝脏”,而是中医的“肝气”。情志顺了,肝气才能通畅,就不会郁闷,在这个变化飞快、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想要追逐的东西太多,又不能每一样都顺心意,情志自然就不顺,气机就不顺畅,就郁结。 【伤寒论】里张仲景写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我们现代人其实不只是“不留神医药”,而在根本不留神自己的情况下,去更多的留神名利。其结果必然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事实上,就连小孩都会郁郁不欢,为什么?他想要的玩具大人没有买给他,为什么不买给他呢?因为爸爸妈妈没有那么多的钱呀。你把道理讲给他,他明白了,就不哭了,就忘了这件事,笑着去玩了。其实我们成年人也会向社会这个“父母”要东西,要不来就郁闷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层面:你要的东西是你的吗?没有这个东西你是不是也会很好的生活下去呢? 调养方式: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可以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调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