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升,冬不冷
时间:2018-06-10 10:41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立冬,标志着冬天的真正来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刺骨的寒风和正向我们飘来的雪花。 认为,冬天是阳气伏藏的时候,一切都处于收敛的状态:动物冬眠了,植物也都停止了生长,似乎自然界的一切都进入了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人 法天地而生,人的阳气生发收藏也和自然界一致,到了冬天会处于伏藏的状态,尤其是等若处于人生秋冬季的中老年人,肾阳之气在冬天会相对衰弱,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等系列问题。 “补精填髓”、提升肾阳,是我们在冬天最应该做的事情。 肾气汤帮你冬天“补精填髓” 冬季是心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冬天是阳气伏藏的时候,人的阳气生发收藏也和自然界一致,到了冬天会处于伏藏的状态,向外鼓动生发的力 量相对较弱,因此,血液循环就相对较慢、较缓,血脂容易沉积,也容易形成血栓。中医认为“头为阳之总会”,因此血栓最容易发生在头部。而当发生血栓时,人 体要启动高压机制去冲破血栓,若血管硬化较重,则易发生脑溢血。同理,冬天人体突遇寒冷时会打冷战,以释放更多热量来对抗寒冷,此时血管就会收缩痉挛,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量突然增大,心率也会发生突然改变,若冠状动脉已有狭窄,则人体也会启动应急机制,让冠状动脉也发生痉挛来保证给心肌供血,这就会引起心肌 梗死。 心脑血管病为什么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中医认为,人的气血循环全靠肾间一点真阳,肾气足的人生命力都很旺盛,民间有句话说“小伙子睡凉 炕,全靠火力旺”,说的就是年轻小伙肾气充盈。一般四十岁、三十五岁左右肾气就开始衰退,但也不尽然。当你突然觉得精力下降、不能熬夜了,或熬夜劳累后经过休息不能很快恢复,手脚开始发凉、多梦、记忆力下降、头发开始掉得多了或白发多了等,就说明你开始进入肾衰阶段了。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很多人到中年后血液循环不好,这和肾气衰有很大关系。中老年人就像一年中的秋冬季节,需要补肾气填精髓。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肾气汤,出自医圣张仲景:干地黄八钱、怀山药四钱、山茱萸二钱、粉丹皮三钱、茯苓一钱、泽泻一钱、桂枝一钱、附子二钱。 这实际上是一个治肾经水气不升的方剂。用治虚劳消渴、小便过多,或小便不利、腹部有紧张感等。地黄润木气、调疏泄、保水气,为肝经要药。怀山 药补肺金之气,生肾水。山茱萸敛火,丹皮清热,茯苓、泽泻除湿。附子补水中之火,桂枝升阳而疏肝郁。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的,可常服此药以补肾阳。肾气充足则血液循环好,可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作用,尤其适合在冬季服用。若嫌服汤剂麻烦,可改用桂附地黄丸。 温阳活血可防血管堵塞 所有内脏运转正常,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才叫健康,中医比之为“圆的”,体现五脏相生的关系。老年人经常出现脾胃虚弱、胁痛、里急、腹胀、等症状,这不单是脾胃虚弱的问题,和肝胆功能弱、肺气虚等有关。 因为肝主升发,春天木气(肝)一升、万物生长;人到老年就好比到了秋冬,肝气就下陷了,陷则生寒。中医有个病名叫寒疝,就是睾丸肿痛,中老年 人易得此病。因为,足厥阴肝经绕阴部而行,肝经气陷生寒,木气聚结而成形,故得寒疝之病。脾胃的消化吸收不好,也和肝胆功能有关,中医称为肝脾不和。而且胃喜温不喜凉,若脾胃不暖,则上焦易升虚火,中医称为上火下寒。老年人心、肝、脾、肺、肾五脏皆虚,单补肾升不动其他的内脏,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帮助温阳 活血,促进五脏相生、积极运转。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方用:当归三钱、生姜三钱、羊肉半斤、白萝卜一斤,炖汤,羊肉烂熟即成。去净油,喝汤吃萝卜,一 周喝一次即可。方中当归温补肝血,羊肉温补肝阳,生姜暖胃,而行寒滞,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方剂。注意,白萝卜是特意加上去的,因为冬天人身阳气向内收敛,温补之剂易生内热,白萝卜顺气,可使温热随大便而出,有以上症状的中老年人皆可服用此方。肾气足,中气足,则人身之气血从肾肝升起,而能达到循环往复的生命 的动态平衡。 中老年人常吃核桃可补脑 有肾阳亏、记忆力下降、脑萎缩、脑动脉硬化、乏力、失眠、嗜睡等症状的中老年人,皆可食用核桃,一天两个。核桃的形状就像人的大脑,中医认为,核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补肾即是补脑。当归生姜羊肉汤的方子,羊肉也可以换成羊脊骨,炖的时间长一点,这叫以髓补髓。另外,很多坚果类的食物都有补肾的作用,如花生、板栗、杏仁、腰果、榛子、南瓜籽、葵花籽等,皆可经常服用,但不宜过量。 另外,中老年人在冬季服用膏方更方便,可找有经验的膏方大夫根据不同的体质单独设计膏方,从补肾、补气、健脾和胃、补肝疏肝入手。党参、人 参、太子参、沙参、西洋参、补骨脂、枸杞子、车前子、麦冬、地黄、天冬、山药、白术、苍术、首乌、杜仲、石斛、鹿茸、阿胶、龟板、鳖甲、陈皮、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等为膏方常用药,但用的药材一定要地道,否则会影响膏方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