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揭秘“肝胆相照”
时间:2018-06-10 10:41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古人用“肝胆相照”来形容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今日再次提到这个词,即使是专业的医学人士,也不免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的赞叹,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在西医看来,“肝胆相照”首先在解剖学上是完全正确的,胆囊正好位于肝脏右叶的胆囊窝内。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 根据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中医有“五脏六腑”的说法,肝脏属于“五脏”的序列,而与 之对应的“腑脏”正是胆脏。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另外,在精神情志方面,肝调畅情志,胆主决断,都与人之勇怯相关。肝胆之间彼此协调,我们的“胆色”才会“壮”,正如中医典籍《类经》所 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如果说在的状态下,肝胆相照的内涵是“一荣俱荣”;那么,到了疾病的状态下,这种关系就会表现为“一损俱损”。也就 是说,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因此临床上也有“肝胆同病”的说法。一方面,进入肝脏的细菌、病毒,如果不能被就地消灭,就可能经胆汁“顺流而 下”侵入胆囊,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往往发生在病毒性之后。肝脏功能受损也会影响胆囊。肝病尤其是严重肝病的患者胆汁酸分泌减少,这会促使胆固醇 和游离胆红素在胆汁中沉淀下来,进而导致胆结石的形成。所以,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 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