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升清论
时间:2018-06-10 10:41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素问·刺禁论》又云“脾为之使”,后世医家据此将脾的这一功能和特性归纳为“脾主升清”。脾的升清功能,对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脾气升清,还能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四肢百骸的功能,对临床实践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 脾为生气之源,清阳升运之枢 (一)生成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由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进一步指出:“按虚里之络,即胃输水谷气与胸中,以养大气之道路。”脾通过虚里之络,将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徐徐升运于上,积于胸中与肺中清气汇聚而成宗气。可见宗气的生成与脾肺两脏相关,而脾的升清作用尤为重要,正如《灵枢·五味》所云:“天地之精气,其大气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若脾失健运,宗气生成不足,临床则见体倦神疲、气短乏力、声低懒言、脉沉微等全身气虚之证。 (二)生成营卫之气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灵枢·卫气》亦云:“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营气、卫气均来源于水谷精气,但营气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纯部分(清者)生成,而卫气则是由水谷精气中的悍气(浊者)化生,这一清浊精气分化过程,全靠脾气散精的作用。散者,分别也,即脾气将水谷精气分别为清者(富含的精气)和浊者(疾滑利的悍气),然后将其升运于上焦,故后世有营卫二气出于中焦之说。营卫二气内行五脏六腑,外渗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发挥其温润濡养作用。若脾失健运,营卫不和,常表现为肢体疼痛或肌肤麻木、感觉迟钝、肢体痿废,或里急等,其机制即营卫不和,或《素问·逆调论》所言:“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临床治此类病证,温中健脾、益气升阳是重要的一环。 (三)培补元气 《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此真气即元气,如李杲在《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元气根源于肾,以先天精气为基础,“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出生之后,随肾中精气新陈代谢而耗用,故需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补,才能不断充实而表现出“肾气盛”、“肾气平均”的生命特征(《素问·上古天真论》)。后天水谷之精充实元气,主要途径有二:一是五脏六腑精气充盈,输注于肾。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但五脏精气的盛衰,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多寡相关。二是元气以三焦为通道,自下而上,在中焦得水谷精气充养,并偕营卫,通达运行于上焦而敷布全身。如黄竹斋《难经汇通》所说:“三焦禀真元之气,为人身之本,十二经之根,三焦之所资生,自下焦达于中焦,受水谷精悍之气,化为营卫,营卫与真元之气通行达于上焦”。可见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亦与后天水谷精气的盈亏密切相关。结合临床实践,李东垣提出:“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于此得出“内伤脾胃,元气不足,百病由生”的结论(《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李东垣很重视气的作用,尤其重视脾气的升发作用。如引证《内经》原文“阴精所奉其人寿”,释其旨意为“脾气升发,谷气上行,元气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故其人寿”,反之“阴精所降”,甚至“三焦元气衰惫”,则是脾胃先虚补”的治疗思想,以健脾益气补肾法,用扶元散、补肾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加味六味地黄丸等方药治疗婴幼儿发育不良、五软、五迟之病症,获得良好疗效(《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四)升运清阳之枢 清阳,乃轻清升散之阳气,阳者宜升,故清阳以升为顺。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主降而脾气主升。脾气主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散精气,上至心肺头目。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云:“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均为脾气升运之功。二是脾通过其经脉的输布,将清阳布散到四肢肌腠。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又说:“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李杲在《脾胃论》中将其作用归纳为“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正由于脾经转输升运,外在四肢肌腠得到清阳的温养充实,则腠理致密,肢体健壮。若脾气虚弱,升清无力,水谷精气不能上输头目,则出现清气不足,引起“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等症(《灵枢·口问》);若脾气虚陷,致清气在下,则可出现飧泄等病症。临床常用益气聪明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汤、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等健脾益气升阳方药治之,颇有效验。 二 脾为生血之源,统摄血液运行 (一)脾为生血之源 血液是由水谷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形成食糜,下送于小肠,再经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由脾转输心肺,在心肺的气化作用下化生而成。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更明确地指出血液的化生与脾胃、肺心均有密切关系,而水谷在中焦受气、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过程中,脾气升清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脾化生水谷精微过程,古人称之为消磨水谷。如《注解伤寒论》载“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而《医述》引《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更详细描述:“脾之所以能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著,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行,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归言之,脾在化生水谷精微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脾气升举,以助胃肠纳盛。水谷进入胃肠,胃受纳之,小肠受盛之,但腑气主降,得脾气上升而制约之,才能使食物有序降送,不至于直趋下行,水谷才能充分腐熟、化物。二是脾升胃降,共同消磨水谷。饮食物纳入胃中,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往复,食物得以在旋转、撞击、搅拌中磨碎而形成食糜,此过程古人譬之如磨碎物。三是脾气升清。食糜进入肠中,在小肠化物、泌别清浊过程中,脾以其升举之力,将食糜中之精华吸出,并使之浮溢上行,余下之糟粕,由胃气、小肠之气降送大肠。可见,脾气升清在化生水谷精微中诚为重要,而水谷精微是化生营气、津液的物质基础,营气、津液又是气血的主要组成成分,故言脾为生血之源。若脾气虚弱,升运失常,水谷精微不足,血液生化乏源,则导致气血亏损,诸虚病证由此而生。治疗多以健脾益气、资其化源为法。 (二)统摄血液运行 《灵枢·本神》称“脾藏营”,认为脾能藏纳营血。《难经·四十二难》云“脾……主裹血”,更明确指出了脾有裹藏统领血液在脉内运行的作用。脾之所以能够统血,首先是脾有主升的功能。血为液态物质,属阴而类水,水性趋下,虽有心气推动,肺气宣散,肝气疏泄的作用,但还必须有脾气的升举,血液运行才能升降有序,环周不休。其次,脾为生气之源。脾气健运,生气旺盛,气在推动血行的同时,又能调节、控制血液,使之不逸出脉外。若脾气不足,血随气陷或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亏少,生气乏源,气的固摄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出血。由于脾气主升,故习惯将便血、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等多发生在人体下部,血色浅淡者,称为“脾不统血”。常用补脾摄血的方法治疗。 三 化生输布津液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出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是多个脏腑互相协调、互相配合而完成的,脾在其中起主导和枢纽作用。津液的生成主要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而后“上输于脾”,其过程都离不开脾气升清的作用。与脾在生血中的作用同理,脾以其升运之力与胃、小肠共同将饮食物中的水及精微物质“游溢”、“泌别”而出,化为津液。津与液,均为机体内正常的水液,但津质地清稀,液质地稠厚,二者皆由水分及精微物质结合而成,故津液性属阴而趋下,其输布运行既靠气的推动、温煦,又需气的升举,才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其发挥枢纽作用表现有二:一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由脾气的升举,将水精向上输布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布散润泽全身。二是以三焦为通道,经脉为途径,将水发散,内而滋养脏腑,外而灌溉四肢百骸、腠理毫毛。倘若脾气虚弱,津液化生不足,脏腑肢体官窍失其滋养,常见口咽肌肤干燥、目睛干涩、尿少便结、形体消瘦等津液亏损之证,临床常以健脾生津法治疗。若脾失健运,水精失于布散,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指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素问·至真要大论》则咎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即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制。治疗水液停滞诸证,多以健脾温阳法为主,兼以化湿、燥湿、利湿而获效。 四 维持内脏位置 恒定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脏腑之间气机升降平衡协调是重要的因素,而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之枢纽,故支持内脏使其不致下坠者,应归功于脾气的升举之力。此外,脾运化的水谷精气,营养滋润着维系内脏的筋膜肌肉等组织,脾气健运,营养充分,筋膜肌肉健壮,则维系有力,内脏位置恒定。若脾失健运,或脾气虚损,升举无力,降多升少,或营养亏乏,筋膜肌肉失养,则内脏维系乏力而下移,形成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治疗宜以健脾益气升阳为法,多能获效。综上所述,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运化、统血、散精、维系脏腑等作用都是在脾主升清下实现的。诚然,其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也是主升、主运失常的结果。因此,深刻理解脾主升清的旨意及其全部内涵,并以之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