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中医 > 中医调养 >

脾开窍于口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说文》曰:人所以言食也,象形。现指口腔,是口内的空腔,有两唇、两颊、硬腭、软腭等组成。口腔内有牙齿、舌、唾液腺等器官,是进食和发音的 器官。实际上口包括唇、齿、舌、咽等,(舌虽为心之官,但因其与饮食有关,故从属于口)。《灵枢。肠胃》口广二寸半,《难经。四十二难》记载: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已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由此说明,古人对口的认识是有一定的解剖基础的。口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进饮食,泌津液,磨谷食,主发音。如《灵枢。优恚无言》曰: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注:人之发声,需要肺、喉、舌、齿、口唇的密切配合,实际上乃人体五行之和,故纳音属于三才之人有其深刻的合理性)《血证论》指出:口者,胃之门户。由于心开窍于舌,口的发音语言功能主要与心有关。脾开窍于口是指口的食欲、口味等功能与脾的关系密切。

  口为脾之官。《灵枢。五阅五使》曰:口唇者,脾之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主口……在窍为口。《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说 明饮食、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与口之间在生理、病理上息息相关。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其一,在结构上,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舌、咽、唾液腺等中器官与脾胃相互联系,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受纳、研磨、消化、吸收。其二,在经络联系上,脾胃通过经脉与舌相联,口者,胃、大肠脉之所挟(《证治 准绳。口部所主》):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灵枢。经脉》)。通过经脉的联系,脾胃之气上注于口,而主司口之消化、舌之味觉,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难经。四十九难》亦云:脾主味。其三,在功能上,口主受纳、咀嚼、润软食物,饮食物在口腔中被加工,便于胃的进一步受纳、腐熟;口的泌津液作用,则有利于脾的进一步消化、吸收。故《灵枢。九针论》曰:脾主涎;《素问。金匮真言论》亦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脾主运化,在液为涎,脾气健运,则脾之津液上注于口,使口发挥润软食物、助脾运化作用。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或脾胃湿热,困阻脾气,则致纳呆、食少,口淡乏味,或口中异味。即如《脾胃论》所说:夫脾胃虚弱,……口不知味。《重楼玉钥续篇》亦云:口属脾,胃、大肠脉交口,毕竟以脾经为主。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乃运化精液,以营五脏。五脏之气皆统于脾,五脏之偏性皆验于口。

  唇为口的组成部分,为脾之外荣。是由肌肉组成的,其源于脾气化生之气血,因此从唇的颜色,可以推知脾气的盛衰。故《素问。五脏生成》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灵枢。五阅五使》说:口唇者,脾之官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亦云:脾胃者……其华在唇四白。说明唇的变化与脾胃的功能息息相关: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不泽。

  脾开窍于口的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性的意义。临床上可以根据食欲、口味及口唇的色泽、动态,诊断脾脏的病变。如见纳呆食少,口淡乏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若口中粘腻不爽,纳食不香,或口甘口甜,多为脾胃湿热所致的脾瘅,如《素问。奇病论》所说: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若口中泛酸,纳呆腹胀,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所说: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脾有热则口 糜;中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宋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五脏气偏胜则应于口》中指出:口之味,热胜则苦,寒胜则咸,宿食则酸,烦躁则涩,虚则 淡,疸则甘,劳郁则口臭,凝滞则生疮。《图书编。脾脏说》云:口为脾之官,脾气通,则口知五味。脾病则口干不能食,不知五味,……食不消,脾不转 也,……人之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之食也,……人之好食甘味者,脾不足也。《证治准绳。唇部所属》亦云:(唇)燥则干,热则裂,风则瞤,寒则揭风热传脾,唇口皲皱;思虑伤脾,血耗唇皱;……思虑过度,蕴热于脾,燔裂无色,唇燥口干生疮,年久不愈。皆指出唇、口与脾的关系非常密切,可见察唇口之变化,对于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即脾开窍于口的临床意义之所在。

  口之变化,对于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即脾开窍于口的临床意义之所在。

  气口即寸口,《素问·五脏别论》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内经》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内经》说:脾藏意。”“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内经》说:脾统血。《内经》说:脾胃者……五味出焉。”“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注:五脏之开窍,除鼻窍外,后世都发展出了相应的诊断全身病方法,如耳有耳诊、口有舌诊、眼有虹膜学,而鼻窍相关的山根却在传统修炼中有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