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中医 > 中医调养 >

长夏时节多补脾

  从立秋那天起,于女士就一天三顿地给孩子吃去火药。因为她听人说,一夏天的暑热积存在人体内,如果不去除,秋风一起,内热外凉,最容易。可是吃了几天以后,于女士发现孩子明显地不愿意吃饭了,这是怎么回事?经过咨询医生她才知道,病根就在去火药吃多了,伤了孩子的胃。

  们常说,不冷不热的秋天却是人们最容易得病的季节,因此又被称为“多事之秋”,这话还真有一定的道理。最近几天, 记者在本市各大医院采访时发现,患者明显增多:一些人因为相信“立秋抓秋膘”,一连几天吃得过于油腻,结果咽干喉痛、大便干结;还有的没病也想补,没想到 “补错药”反倒。天津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庆荣提醒读者,立秋只是一个秋天将至的预兆,处暑还未到,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开始。按照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的这段时间被称之为“长夏”,它衔接夏秋两季,这时气候炎热湿重,人们还会感觉疲劳,食欲不振,突然的大“补”,只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因此,饮食上应以去暑补气,增强脾胃功能为保障的重点,即使想补也应是清补。

  处暑一过重补脾

  张主任说,再过两天,我们就将迎来又一个重要的节气——处暑。古人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说,暑天至 此已近结束。虽然暑天结束了,但是暑热对人体的影响还没有散去,现在正是中医范畴的长夏季节。这时气候特点以“湿”为主,很多人会觉得食欲不振、口淡无 味,它对健康最大的伤害就是伤气,因此如果在南方,人们会煲一些有清暑益气功效的汤粥服用。医生用药也会多从这个方面考虑。虽然“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对人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又可以维持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而脾胃就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又被称之为“后天之本”,脾病可波及其他各脏,脾气虚则五脏之气皆虚。夏天,因为人们会摄入过多的冷饮,加上空气湿热,就会使脾胃受伤,因此,暑天一过,懂得调理的人,最先调节的就是脾胃,这也是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

  药补应听医生建议

  张主任说,现在有些人愿意自己给自己当大夫,再加上书店里、网络上,打着中医旗号推荐的健康养生的药粥、药膳,更是多如牛毛,一些年轻人照猫画虎,以为随便到药铺买点补品熬粥,有益无害。实则不然,如果不懂理论,很容易就补反了。比如,同样是上火,“火”和“火”也会不同,可能是湿热引起的,也可能是胃火,也可能是肺热等等,用药当然不能一样。比如同样是养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一定不能吃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否则只会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如果适当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对身体会大有裨益。因此他建议,药补不如食 补,真要药补,应听医生建议。

  食补胜药补

  是药三分毒。按照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张主任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了不同的调补建议:比如,很多女士在这个季节会感到憋气,皮肤干燥得也快,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桂圆、扁豆、莲子、橘子皮、百合、薏米、玉竹等,以达到补气、滋润皮肤的功效;如果再加点酸枣仁或者是大枣,还可以 改善睡眠。男士们夏天出汗较多,容易疲劳,可以考虑用党参、黄芪、扁豆、莲子等增强脾胃功能,还可以达到预防感冒的目的。老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咳嗽、痰多,可以吃一点胡萝卜、薏米、陈皮、杏仁等化湿健脾;儿童调理脾胃,主要是达到导食开胃的作用,可以用一些陈皮、山楂、扁豆、莲子、川贝、秋梨。另 外,山药、藕、海带、番茄、荸荠等也都是这个季节适宜食用的食品,但要注意少吃辛辣、煎炸食品,以防上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