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除了强调调心之外,还强调日常的食疗
时间:2018-06-17 10:22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何为中医? 中医有很多代表人物,比如周朝的神医扁鹊。扁鹊有两个哥哥,有人称赞他的医术最高明,他说:你们说的不正确——我大哥是最神的,为什么呢?在人未生病时,就开始给你吃药了,别人都骂他是疯子,没病吃什么药啊,但他被君王请走了!我二哥是专治人的,人有什么身心不舒服,他会帮你调理,所以经他调理的人都很感激他。只有我是最笨的,但我的名声要比两个哥哥大,因为人之将死时,我用药一治,很多都能起死回生,这样就出名很快。以上,扁鹊对兄弟三人医技水平的描述,展现了《黄帝内经》所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道理。我们从中可以见到,医生的标准是不同的。 那么,扁鹊所言“中医治人”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对此,东汉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早已有精准表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即:不服药为中医!强调日常的身心调养和食疗。当调养和食疗也不能解决身体痛苦时,才进行医疗处置——关于医疗处置,《黄帝内经》也更有明确排序:首先是用针、其次是灸法,再其次是服药。而严格说来,服药已不是中医的范畴了,因为“病不服药,如得中医”——这是清代大学者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提到的关于何为中医的八字金丹。 很多疾病的来源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是的,人有其内,必彰其外。那些爱抱怨的人容易得胃病;易发怒的人,容易得肝病;疑心重,猜忌心强,思维多幻想、联想者,易患风湿疾患;而任性与偏执者则多患神经性头痛;那些由嫉妒和疑心所引发的内心不平衡,则多患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等疾患……因此,要想不与疾病为伍,就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调和好心态。 当年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所写之信,便深得中医精髓。他叮嘱儿子:“治心病,当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以不药为药。”真正的养生,要以饮食起居调理为要,顺时而作,并且内心要中正平和,过事不羁。此番话语,足见曾国藩很清楚,真正的中医是治未病,通晓天、地、人三才之道,能平调阴阳,精通五行,有着转化人心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是对生命的呵养。 前些年,联合国曾就医疗问题作过如下定位:“从关注人生的病,到关注生病的人。”此言也与中医思想完全相契。 养生之要是什么? 中医是为了生命的健康和长寿作保障的。那,怎样才能长寿呢?对此,清代大儒方苞早有怡人之解:“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故仁者寿。” 意思是说,一个人,性格温和、品质慈悲善良、心胸宽宏大度、言语简洁不躁,具备这些特质的人,都属于是仁者,真正的仁者,必定长寿。而这,从今天北大哲学系那些长寿而不运动的的老先生们身上,可一窥典要。 中医除了强调调心之外,还强调日常的食疗。古语言“时来天地皆同力”、“得时者为上上”,这些都是强调人要“与时偕行”,除了按时休养之外,就食疗而言——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养生和养运气的方法,就是——吃时令菜!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