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中医 > 中医调养 >

膏方调养,养生进补

秋季燥邪为盛,易伤人肺阴。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应注重收敛、调补元气、生津润肺、补益肺气。往往秋季调养不当,易秋病春发,尤其表现为支气管炎、哮喘、鼻窦炎等。如若秋冬调理得当,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强健体魄。“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膏方调养,养生进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人体生活,是最好的养生之道。秋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好季节。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也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

九州上医建议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传承古法,源远流长

“方用大乌头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张仲景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所谓“煎”,已与现代膏方的制作方法十分相似。水煎药物去药渣后,继续浓缩药液,入蜜,再煎煮薰发水分的方法,就是现代一般制膏滋的方法。膏方的起源可上溯到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内经》中关于膏剂的记载,如“豚膏”、“马膏”,是以动物脂肪为基质,主要外用以治疗外、伤科疾病。

至明清,膏方已进入成熟阶段,主要体现在:

1、膏方的名称: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以及用水多次煎煮,浓缩药液,最后加蜂蜜的制剂方法,已基本固定下来;

2、膏方数量大增,临床运用广泛。各类方书记载,膏方数量大增,反映了运用的普及。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也表示膏方在宫廷中的广泛使用。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

海派膏方,上医传承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黄帝内经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九州上医馆建馆的观念即秉承“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想法,膏方顺应自然调养滋补,与治未病的目的一致相同。


海派膏方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进补、治疗、调养于一体,“醇正和缓”的给药特色和“纠偏却病”的调补精髓,适合冬令进补、生津养血。九州上医选用海派膏方制作方式,每一道方都出自名医,遣方用药、一人一方;每一道方都是精品,治养结合、药补相宜。九州上医协同名医专家,针对不同的体质人群,个性化膏方辩证调养。

在选择膏方调养的时令节气,滋补的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更好的帮助人体滋养调理。“三斤药材一两高,调补结合百病消”,这个冬季选择九州上医海派膏方调养,来年健康伴您同行!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