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中医 > 中医调养 >

避免走入养生误区,认清自己就掌握了健康的钥匙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的心愿,但能否拥有健康,能否远离疾病,是无法预料的。只有认清自身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握紧健康的钥匙。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倡并遵循着个体化养生和诊疗原则,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思想,指导着保健养生的整个过程。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个体化养生和诊疗?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郭志红说,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相应的养生、治病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大体上看,养生治病可以从年龄、体质、脏气禀赋的差异入手,区别对待才能达到理想的调养目标。

 

养生因年龄而异

年龄是一个符号,古人云:“若少年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意思是说年少之人,身体健壮,对于饥饱、寒凉等饮食均能够耐受,不致产生疾病。而老年人身体已衰,全仰仗着饮食以产生气血,滋养机体。如若不顾生冷、饥饱,饮食调摄无度,必然导致疾病发生。

一位50 岁的男士到医院就诊,双目肿胀发沉,肢体酸困,口干,便干。根据舌脉象辨证为湿阻气机,枢机不利,以致周身阳气不展。问及平日饮食起居,患者说每日晨起饮用一杯凉开水约10 年之久,近1 年多来,越来越感身体不适。郭志红分析说,中医认为,早晨人体阳气初升之际,还未旺盛,应保护顺应阳气的生发运行,如一杯冷水浇下,势必阻碍阳气的生长,对一天的阳气运行都会产生影响。年轻时阳气旺盛,晨起饮凉可不受影响,甚至对阳气过旺之人还会有好处。但是俗话说“人过四十天过午”,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随之不断衰减,尤其是部分脾阳虚弱之人,相应症状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及早注意预防,避免损伤阳气。此后,患者改饮温水,并施以益气健脾中药数剂,一周后自感精神振作,症状全消。郭志红说,这样明显的前后不同,一方面与药物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好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由此可见,每个习惯都应因人而异,且并非终身适合。体质状态根据年龄在变化,相应的很多习惯也要根据年龄而改变。

同样道理,儿童一般很少服用补阳的药物。小儿犹如初升的太阳,正喷薄欲出,故常会患热证、实证。用药多是一些清热、导滞的药物。相反,老人常被喻成夕阳,光和热已经很少。因此,服药也常常是温和的,很少用大苦大寒之药,以免损伤阳气。

 

体质注重个体化

人的形体有胖瘦、体质有强弱、脏腑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受的病邪,也应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脏腑之寒热而各不相同。郭志红说,养生保健要视人体质之阴阳强弱,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此才能有所获益。人之体质阴阳强弱与患病情况有很大关系。

阴虚阳旺体质:多形体偏瘦,肤色显得苍劲。底气较足,双目有神采,虽进食不多,却能胜任劳作。患病多为热性,常易有火,需用滋阴清火药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阳旺阴弱之人,而损伤阳气者,宜先扶阳,而后滋阴。

阴阳俱盛体质:除有阳旺表现以外,还兼有身体丰满,肌肉厚实,皮肤略粗,进食偏多。平时很少生病,如若患病通常较重,由于病邪积累已经深久,治疗需用重药。而且寒热之药俱能接受,其禀赋结实故能任消伐,如若服用轻药,反而不能奏效。

阴盛阳虚体质:形体丰满,肤色较白,皮肤较嫩,肌肉较松弛,进食虽多,易变化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无妨;如目无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风之病。患病虽有热象,用药却不可过寒,以防更伤其阳。热退之后,需用温补扶阳药物。但也有阴盛阳虚之人,而有伤阴者,宜先滋阴,而后助阳。

阴阳俱弱体质:有上述阳虚症状,还兼有形体偏瘦,饮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轮肉厚端正,为先天禀赋较强,脑筋聪明者,可能事多顺利;若目无神采,脑筋混沌,则身体也糟。凡阴阳俱弱体质,虽病患多,却不太重,服药也不能耐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只适宜平和之药,缓缓调之。

人们常说的“瘦人多火”,“肥人多痰”,“阳盛体质的人感邪后易热化,阴盛体质的人感邪后易寒化”。即是指阴虚阳旺及阴盛阳虚两种体质。所以《伤寒赋》中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意思是阳盛之人,如果误服了桂枝这类的热药,就有可能造成危险;而阴盛之人如果误服了大承气汤之类的寒药,也可能导致恶果出现。因此,了解人的不同体质类型施药治病,可以说关乎生命的存亡。但人的体质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因年龄、环境、饮食习惯、患病、用药等因素而有所改变。

 

脏气禀赋决定用药种类

每个人的内脏功能都有很大差别,表现在外的征象很多,如神志方面不同,皮肤色泽不同,声音厚薄不同,性情刚柔不同,筋骨坚脆不同,饮食多少不同,勤懒劳逸不同,精血盛亏不同,勇怯强弱不同。这些都是分析患者全身状态或病情趋向的信息。郭志红说,一般来讲,强壮者患病多是“亢盛”的病,柔弱者患病多是“不足”的病。

古代医家也有将脏器分为阳脏、阴脏、平脏三种。顾名思义,阳脏之人阳气盛,阴脏之人阴气盛,平脏之人较为居中。再具体一些,素为阴脏者,一切饮食必喜热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觉凝滞不爽,大便一日一行,多不坚燥,甚则稀溏,食物不易消化。若素为阳脏,一切饮食必喜寒凉,偶食辛热之物,口中便觉干燥,甚则口疮咽痛,大便数日一次,必然坚硬,甚则燥结。至于平脏之人,进寒食热食均不妨事,大便一日一行,不溏不燥;若患热病,治法不宜过凉;若患寒病,治法不宜过热;若用补剂,亦当阴阳平补;若过热则伤阴,过寒则伤阳。

人们的阴阳禀赋也有很大差别。阴气盛者喜欢温暖,适宜应用干姜、桂枝这类辛热药;阳气盛者喜用生冷,适宜应用花粉、知母这类寒凉药;阴阳比较平和的人,用热药可以助阳,用凉药可以生阴;有的人可适量进肥腻食品,有的人只能进清淡饮食;有的人气很实,不可用滞气之品;有的人气很虚,不宜用破气之物;有的人血很实,不宜用涩;有的人血偏虚,不宜疏泄过多;有的某脏偏强,其他脏器反被影响;有的某脏偏弱,常常因之受制约。此外,即使同一个人,也有先后之不同。比如禀赋为阳刚之体,而依仗体强无所顾忌,放纵寒凉饮食及寒凉气体等入侵机体,日久必会阳气受伤,使阳刚变为阴弱;或有阴柔者平素嗜好辛热,久之阴被耗竭,而由阴柔变为阳盛。能够致伤的不光是饮食,情欲、过劳、熬夜均可以致伤。

懂得因人而异,可以避免走入养生误区,认清自己就掌握了健康的钥匙。对每个人来说,因人而异的方法更符合个体的差异性养生。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