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育儿 > 育儿指导 >

育儿指导幼儿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幼儿急疹

由病毒通过唾液飞溅而传播感染。由于宝宝身体虚弱,抵抗力相对较差,一旦接触过幼儿急疹极有可能感染。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2次。幼儿急疹发病很急,宝宝突然高热,热度一般为39 ℃~40 ℃,有时甚至达到41 ℃,但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高热持续3~5天后周身出现红色皮疹,体温也随之下降。通常皮疹为淡玫瑰红色,直径为2~4毫米。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额、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一到两天后皮疹开始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由于本病可通过成人无症状携带病毒,所以很难预防发病,婴幼儿如以往未患此病,多为易感者。如果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并暂时进行隔离。

目前对于幼儿急疹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护理和进行对症治疗。幼儿急疹多数在一周就可以消退,一般不需要用药。注意保持通风良好,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如果宝宝胃肠不适,可暂停进食辅食,仅喂奶和米粉即可。

育儿指导幼儿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多数患者可自愈。个别宝宝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主要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尤其在夏天和初秋多发,宝宝感染病毒后,病毒通常会潜伏3~7天才发病。手足口病感染初期,宝宝开始出现发热一般为38℃左右,咳嗽、流涕、流口水等症状。发病1~3天后,宝宝口腔黏膜出现分散状疱疹,小如米粒,痛感明显;手掌或脚掌也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臀部也会出现,但不会发于面部和身躯。宝宝身上的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不会引起瘙痒或痛苦。多数患儿属于轻型病例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宝宝体温下降、皮疹消退,可自行康复。重型病例手足口病发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瘫痪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甚至昏迷等。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注重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宝宝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宝宝。疾病流行期间,应每天早晨检查宝宝的皮肤(如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宝宝体温的变化。

育儿指导幼儿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它以蚊虫叮咬为传染源,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是通过蚊子(三带喙库蚊等)叮咬传播。

一般说来,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没有症状的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病后免疫力强而持续时间久,很少有二次发病者。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发病后先有发热、无力等全身不适的症状,1~2天后体温逐渐增高,甚至高达40℃以上,多持续1周左右,并伴有恶心、呕吐、抽搐和意识障碍,同时有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等症状。临床表现以轻型乙脑患儿居多,一般给予相应的护理不会留下后遗症。重症宝宝病后往往留有痴呆、瘫痪、失语、失明等后遗症。而重症时通常会出现昏迷、烦躁、反复或持续抽搐。

消灭蚊子是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垃圾积水.彻底消灭蚊蝇孽生地。同时做好人群防蚊工作,如挂蚊帐,用蚊香等。6 个月以上的宝宝在“乙脑”流行季节要注射乙脑疫苗。

感染性腹泻

多由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随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用品等进入消化道引起。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外观多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有时宝宝排便时常啼哭,似有腹痛,偶有呕吐;宝宝体温大多正常或者发低热,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属于轻度腹泻;如发病急,腹泻次数1日内多于10次,甚至几十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黏液;可伴有频繁呕吐,很快出现脱水症状;口腔黏膜干燥,眼眶和前囟凹陷,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四肢发凉等,属于重度腹泻。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主要包括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逐渐添加辅食,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避免夏季断奶。母亲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餐具的定期消毒。不进食腐败变质食物,不暴饮暴食,不过食肥甘滋腻。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