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导师:常见育儿问题
时间:2020-03-22 17:23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拥抱未来精准教育是一个提供定制化家庭教育解决方案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对一精准指导”为服务核心,让家长99天就能掌握一套科学、系统的育儿思维及熟练运用正确的教养方式。
每次课程过程中育儿指导师都会根据孩子的性格、性别、年龄及家庭情况,一对一提供定制化服务,给予家庭关系解决问题的专属方案。就像下面这个图片一样。
拥抱未来精准教育的育儿指导师一共服务过5000多个家庭,今天我们分享一下之前指导师们给学员答疑的常见问题整理。
问 孩子爱攻击小朋友,喜欢动手打人 答 6岁之前的孩子,常会有打人、咬人、推人等行为,我们分成孩子特性和父母言传身教等两大类型,家长可以对照和反思。 第一个类型是孩子特性的问题 1、语言发展尚未成熟 2、为了引起对方反应 第二个类型是家长以身作则的问题 1、家长打骂孩子,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 2、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针对第一类孩子特性的问题,家长要学会沟通、引导和界限等育儿方法,帮助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替孩子把话说出来,再请他跟着说一遍,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用语言的表达,以此来代替他的暴力行为。 针对第二类家长以身作则的问题,家长应该做出改变,因为不论您怎么说,也不如您做的。您生气时,又会打孩子,孩子心理会想:“既然妈妈说打人不对,但为什么今天又打我呢?显然,打人就是正常交往方式嘛。” 按照我们以往学员的反馈,只要坚持亲子共读,就会大大加强亲子关系,孩子得到高品质陪伴后,打人的频率将大大降低。根据我们10000个的亲子教育的实践案例,平均在参加我们课程50天后,96%的宝宝不再打其他小朋友,变得懂事很多啦。 问 孩子在外面乖巧,在家里暴躁,怎么回事? 答 孩子在学校表现好,老师喜欢,可回家后,因为一点小事,都会惹得孩子大发脾气,我们分成孩子特性和父母言传身教等两大类型,家长可以对照和反思。 第一个类型是孩子特性的问题 观察孩子情绪有家里和学校等两个途径,家长需要询问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被人欺负,如果因为害怕不敢说,孩子会把情绪带回家里,用打人和发脾气来疏导自己的情绪。 第二个类型是家长以身作则的问题 1、父母关系关系紧张 2、家长在家里表现过于强势 针对第一个类型是孩子特性的问题,建议家长要与老师保持积极沟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于孩子不合理行为要制止。 针对第二个类型以身作则的问题,父母需要提升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妈妈情绪稳定,孩子的情绪问题才会改善。 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心理营养,尊重孩子,在爱与自由的前提下,给孩子设定规则,孩子才能做自己,遵守规则,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根据我们10000个的亲子教育的实践案例,平均在参加我们课程70天后,98%的孩子情绪稳定,在学校与在家庭的表现开始如一,孩子的表现一天比一天出色,但这需要家长学习育儿思维和育儿方法,才能实现。 问 孩子说难听的脏话、狠话,怎么办? 答 孩子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发现有三个原因: 第一:环境原因 一般来讲,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看父母平常说话时,是否带脏字,或者会有人说狠话,孩子有样学样而学会了,因为父母的行为及语言,对孩子有示范作用。 在幼儿园与小朋友交往中,是否有小朋友说脏话,孩子只是单纯模仿,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第二:动机不同 如果2—4岁的孩子说脏话或狠话,通常他想看看这样的语言,会引起大人有什么样的反应,当大人对孩子所说的话,反应强烈时,孩子会发现语言的魔力,发现可以用语言掌控大人,满足他掌握权力的欲望。 对于5—6岁的孩子说脏话或狠话,是因为孩子有不满情绪,或者想表达强烈的感情,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引起父母的重视和关注,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做情绪管理,及时读懂孩子,化解情绪,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通过每天的亲子共读,将大大加强亲子关系,孩子得到高品质陪伴后,有了足够的心理营养,他能接受宝妈的建议。于此同时,宝妈要学习99天,掌握育儿思维和读懂、沟通、引导和界限等育儿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就很容易啦。 根据我们10000个的亲子教育的实践案例,平均在参加我们课程50天后,96%的宝宝不再说脏话,变得懂事很多啦。 问 孩子自私小气,不爱分享,怎么教? 答 家长期望孩子懂得分享,不要跟别人抢玩具,争东西,因为分享是中国传统美德,期望孩子也具备《孔融让梨》的品德,不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自私的习惯。所以经常头疼孩子的这一行为。 其实,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先从我——自我——他人的过程,这也是符合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 造成这样行为的原因,我们认为: 第一,孩子心理特征的表现 孩子在2岁半开始有了我的意识,之前会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个人。当有了自我意识意识,他可以区分妈妈和我不是一个人,原来这双小皮鞋是我的,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要自己探索,这事我要自己做主,孩子在探索过程中,这个我的意识会越来越强烈,真正意识到他和其他人的不同,是没有分享的概念和意识。该阶段得允许他有这个成长过程,而且他会以自我为中心,在3岁时更为强烈。 第二,孩子界限感建立的价值 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获得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时,他也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清晰的区分和界限,当这个阶段能尊重孩子,而不是强迫他按照成人标准来做事,那么孩子也会尊重别人。 在该阶段,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有权不分享,可以拒绝他人,同时让孩子看到,别人拒绝他也OK,这样的孩子就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他人。 第三,不懂如何教孩子分享 当孩子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成长,就可以教育孩子分享的技巧,并做出相应分享的示范,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把分享变成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 宝妈要学习99天,掌握育儿思维和读懂、沟通、引导和界限等育儿方法,在对待孩子分享行为时,就能客观对待,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模仿学习阶段、最后时主动分享。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有耐心,不给孩子贴标签,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运用正确的方法和孩子互动,才能发展出良好的分享能力、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问 孩子拖拉、磨蹭,怎么办? 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想为您分享稍微详细一点,了解越多,进步越快,但需要一点耐心才能了解清楚,您看行不? 我们可以将孩子做事磨蹭的原因,分成孩子特性和父母言传身教等两大类型,家长可以对照和反思。 第一个类型是孩子特性的问题 第1、孩子天生气质的原因 每个孩子出生都带有先天气质,一般分成四种类型,活泼、冷静、抑郁和激进型。通常情况,冷静型的孩子明显比其它孩子动作慢,即便有强烈的外界刺激,他仍然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属于冷静而缓慢型,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 第2、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不知道尽快做完事情的好处,他不认为自己做事磨蹭有什么不好。比如,父母知道饭凉了对肠胃不好,但孩子不明白吃得慢究竟有什么不好。 再比如,父母知道不能迟到,而孩子认为无所谓,他想的只是眼前事,这些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决定。 第3,注意力容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比如,吃饭时,窗前小鸟飞过,孩子会放下碗筷去看个究竟;本来是去刷牙,走进浴室发现有个小玩具,孩子马上玩起来了,刷牙?早忘光了。 第4,与父母做事的目的不同 父母做事会自觉抓紧时间,但孩子做事是为了享受过程,他做事的主要动力是“好玩”,在乎活动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他花在做事过程的时间长,于是,大人就嫌弃孩子做事磨蹭。 第二个类型是父母言传身教的问题 第1、做事磨蹭,是为了获得父母更多关注和陪伴 儿童行为专家跟踪观察,发现大部分父母是肉身在孩子身旁,但心思不在孩子身上,比如,陪伴时做其他事或玩手机。 孩子的心特别纯净,敏感,能感知到父母是否有真心陪伴。如果察觉父母是假装陪伴,就会用哭闹或做事磨蹭,来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这成为孩子索取爱和关注的途径。很多家庭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做事磨蹭、哭闹,父母因心烦而打骂,孩子反而更磨蹭。 第2,做事磨蹭,孩子想要得到更多权利 孩子2岁半开始寻找独立机会,比如,自己穿衣服和穿鞋,这是独立意识的健康发展,因为他要从原来与妈妈的“共生”阶段,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心理上有一个断乳期,需要自己一点点剪断心理脐带,从心理上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妈妈有各种担心,不敢给孩子独立机会,就会限制和替代孩子的能力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会被压抑,在内心力量的驱使下,外向的孩子会顶撞,用发脾气来抗议,而内向的孩子,则会用拖延方式来对抗妈妈。 第3,家长替孩子大包大揽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独立做事大包大揽,会培养孩子做事磨蹭的习惯,比如,宝妈嫌孩子吃饭慢,马上喂;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立刻帮着洗,殊不知,宝妈的大包大揽,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越来越强,会更磨蹭,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等事情,自己怎么做都OK,反正有妈妈帮忙。 第4,与父母消极对抗 对于如果父母过于强势,总是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年龄小的孩子无力反抗,只能用拖延代替自己的心声。对于6岁的孩子学习磨蹭,同样也是在对抗父母。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完成一个任务,新任务接踵而至,做完老师的作业,还有家长的作业,之后还要练琴或画画,反正不能闲着!于是孩子便想出磨蹭的招数,反正做的越快,任务就越多! 第5、父母的不良示范 父母的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有的父母有拖拉症,比如,答应孩子的事情拖拖拉拉完成的,这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时间一久,孩子有样学样,养成办事拖沓、磨蹭的坏习惯。 针对孩子特性的问题,家长应该接受孩子先天气质,如果父母是急性子或是完美主义者,免不了唠叨和催促,越让他快点,他就开始沉默和反抗,对父母所说的事情保持距离。 家长通过亲子共读,加强亲子关系,再用目标细分法来训练孩子提升专注力,每天制定小目标,制定奖惩制度,一旦孩子专注力提升,做事的麻利程度就会大大提升。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