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婴儿“夜啼”要先排除这些情况
时间:2018-06-26 15:52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育儿帮】专栏,逢周一推送!本栏文章由该院儿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儿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小宝夜啼,束手无策?中医救你于水火!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 吉训超 通讯员:张雪丽、欧阳学认 二胎生育一开放,不少天使宝宝来到了身旁,可总有那么几个面容憔悴的父母,使尽浑身解数,小宝仍夜间哭闹不休,看了医生说没事,问遍朋友圈也无计可施,这在中医叫“夜啼”,是一种疾病,表现为小儿入夜啼哭,时哭时止,甚至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但白天能安静入睡,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 中医诊断“夜啼”要先排除以下情况: 1. 调护不当,如过冷过热、饥饿或过饱、尿布潮湿、蚊虫叮咬等; 2. 其他疾病,如发热、吐泻、口疮,疝气,肠套叠、肠梗阻(多伴随呕吐、不排便或者排血便)等; 3. 不良习惯,如喜欢摇睡或者怕黑等。 上述情况,看护者细心和及时就医能够及时妥善处理。剩下那部分被医生判断为没有大的问题,但家长却备受煎熬的夜间啼哭就交给中医吧,我们通过辩证调治可以帮你解决! 根据病因中医将夜啼分以下三种类型: 脾虚中寒型,相当于大家常说的“肠绞痛”。原因有二:一、母亲体寒,或孕期、哺乳期喜食生冷的东西,宝宝从母亲那里带来了“寒气”。二、宝宝自身受了寒凉、吃了冷的东西,或寒气侵袭腹部。每到夜里阴寒更盛的时候,就会腹痛,一会儿哭一会儿停,一晚上不安生,这种小孩一般也会大便偏稀,次数偏多。 心经积热型,因为上火的表现比较明显,容易被老百姓识别。这种类型多因乳母过食辛热食物,或者宝宝总是包裹太多。心火过旺,夜间阴不潜阳而大声烦躁哭闹。 暴受惊恐型,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受惊吓病史,多夜间突然啼哭,表情恐惧,似见异物,神情不安,一直往怀里钻,还时不时的有惊跳。 ✔ 拟方调治时,可以根据具体症状加减调方。 下面提供一些居家可用的简单办法,当您不便就诊时尝试使用。 验方 1. 处方:莲子芯10g,菊花6g,连翘芯6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2次,每次服2-3汤匙。 功用:清心热、泻肝火,解毒,安神。 2. 处方:淮山药15g,炒麦芽12g,红枣12g,生姜6g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2次,每次服1-2汤匙。 功用:健脾、和胃、祛寒。 外治 (用于脾寒证) 1.用艾叶、生姜粉适量,炒热,纱布包裹后煨小腹部,从上到下反复多次。用于脾寒证。 2.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敷脐。 3.艾灸神阙穴(肚脐),将艾条燃着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触及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此,连灸7日。 专家简介 吉训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儿肺系、厌食等脾系疾病.擅长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肾脏系统疾病。 出诊时间:周一、六上午,周二、三、五、日全天,周四夜诊。 温馨提醒 请关注下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就诊助手”或“门诊服务”,搜索“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