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育儿 > 常见疾病 >

科学应对儿童饮食行为

  根据交通大学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课题组完成的“上海儿童饮食调查”报告显示,在1-6岁的上海儿童中,39.7%存在挑食偏食习惯。而一份全球研究报告则显示,在正常家庭中,存在“某种饮食行为问题”的比例高达50-60%。

  专家指出,针对“某种饮食行为问题”,儿科医生必须有一个准确判断,到底只是孩子挑食,还是他们对某种食物敏感?甚至是潜在疾病?以前我国尚无实用、简易的诊断体系,这类儿科患者常被忽视并因此导致漏诊。而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估和治疗体系。

  一、科学应对儿童挑食行为

  虽说很多挑食问题不算病,但在纠正过程中,“对症治疗”也是没错的。美国小儿胃肠专家介绍说,目前对于饮食行为问题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可以考虑将其分为六类。

  第一类 调节障碍:一般出现在新生儿身上,不停哭闹,不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清醒、安静的孩子,很容易因紧张在喂养过程中出现问题。此时,家长一定要首先考虑调节其情绪,而后挑食、厌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类 互动障碍:这在临床中见到的并不多,如果出现,也多在8个月左右时。这些孩子因为家长的忽视,缺乏互动,所以在视觉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存在障碍。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喂养问题,建议最好先检视一下自己是否尽到了心。

  第三类 不感兴趣:这种孩子的表现往往是食物摄入不足,持续1个月以上。它往往发生在食物转换期,也就是换固体食物时。此时,孩子除了对食物不感兴趣,对其他所有东西都感兴趣,会到处跑,表现出非常强的自主性,看上去生长、发育都基本正常,但可能存在不规则的睡眠。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能满屋子追着喂,否则只能加重他的不良饮食行为。应该首先减少用餐的冲突,不要逼着他吃,其次就要试着引发他对食物的兴趣,并给孩子立好规矩,让他清楚,吃饭时,不允许到处乱跑、乱玩。

  第四类 感官厌恶:这些孩子通常是对特定一些质地或味道的食物拒绝,这种行为在临床上被称为触觉防御。对有些东西强烈地拒绝,而对他喜欢的就非常偏爱。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尽早引入各种食物,使他能够克服对新食物的恐惧,但绝对不要用食物去贿赂他,说“如果你吃了什么东西,我就怎样。”

  第五类 器质性疾病:这些孩子往往在吃东西后,会有呕吐等不良反应。所以,他对进食非常害怕,往往是在半睡眠状况下才能吃,这就需要配合正规的治疗了。

  第六类 外伤性疾病:他们往往在进食时发生哽咽,或口腔有问题、有心血管疾病等,这也需要到医院查明原因并严格治疗。

  二、挑食源于自身保护机制

  “对食物有偏好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国著名小儿胃肠专家表示,其一是个人基因差别;其二是从生物学观点来说,人有保护机制。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都会先恐惧,再慢慢熟悉。食物之于孩子也是一样,有研究显示,通常人们吃新食物要15次以上,才能够耐受。

  此外,一个人吃饭时的胃口还会受到心情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2岁的孩子来说,饭桌是他们天然的战场,他们需要通过发脾气、使性子来显示自己自主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口中的命令就常常会变为孩子的一种折磨,以至于他们以后看到同样的食物都会难受、不舒服,拒绝再吃。

  三、家长需要更新喂养理念

  那么,是不是说孩子挑食就可以任其发展了呢?当然也不是。

  准确来说,轻微的挑食、厌食不属于医学上说的进食障碍,但却属于进食问题。交通大学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说,解决它,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的理念,并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对孩子挑食行为矫正方法。

  比如,国外研究发现,挑食偏食的儿童往往拒绝水果、蔬菜比较多,而我国却是拒绝水果较少,拒绝蔬菜较多。这就是因为多数家长有个误区,认为水果是好东西,水果能代替蔬菜。所以,家长的正确认识对孩子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轻微偏食不影响智力、身体发育

  专家解释说,家长之所以对孩子的挑食、厌食问题格外看重,无非两个原因:怕缺了身体发育受阻,或是害怕对智力发育产生影响。

  但实际上,如果只是轻微的挑食,比如对某些有特殊味道食物的拒绝,一般不会影响身体发育。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身高、体重是衡量孩子发育正常与否的标准之一,但却不是绝对指标,就像父母都不高的,孩子个头不够高也是正常。

  至于智力发育,美国小儿胃肠专家特别指出,不要把饮食和智商直接挂钩,因为智商受到遗传,以及社会因素、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甚至亲子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饮食只是其中的相关因素之一,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责任编辑:Mary)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