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成效
时间:2020-07-28 09: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学生的过度要求下,中小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力之下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白天困倦、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減退、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有研究表明:全国中小学生约有1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常学生也会有不良的情绪反应,出现不良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使身体患病。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对心理健康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文章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以及家庭体育活动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介绍了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并对几种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做了具体论述,并对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成效进行了系统阐述。让学校、社区、家庭形成合力,推动当代中小学生真正做到“让锻炼成为习惯,让健康伴随一生”。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很多,其中体育锻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1、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进取的学校体育教学 1.1加强心理健康內容的教学体育教学中有理论课教学和活动课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从中深人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做个身心健康的人。 1.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其个性特征,合群或孤僻、好动或好静、善斗或怕事、粗暴或文静等。教师应深人到学生中去,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等,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比较,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教学时,则要兼顾到因人施教,特别是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冷漠、不合群的学生,教师更要关心、帮助他们,让其身心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对课堂活动上不能很好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消除其恐惧心理,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练习。如在一次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先示范与讲解,再让学生自主练习,大部分学生刚跑到跳高杆前就停下来了,只有少数胆子大的学生能够越过去,但是动作都不够规范。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并改正教学方法。老师先向学生讲述跨越式跳高的历史、优秀跳高运动员的事迹等,让学生产生学习跳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在杆前停下来。有学生提出是因为“害怕”,老师就此引出“恐惧”的定义: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跨越式跳高练习确有危险因素,不小心可能要摔跤。老师问:“怎样才能既不摔跤又能越过去呢?”学生思考后答“用橡皮筋代替橫竿”“降低高度”“两人一组直拉橡皮筋”不会摔跤。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很棒,在跳跃时我们要注意助跑的角度、摆动腿和起跳腿的用力顺序以及落地时的缓冲动作,让我们分组尽情地跳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人了跳高的练习。老师指导学生边练边想,互相提示、互相纠正,一个个漂亮的越竿动作就展示在大家眼前。不仅消除了恐惧心里,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1.3因人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以引导和教育,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教师可以让他们多参加篮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活动项目,有的学生依赖性强,可以让他们选择长跑、技巧、跳高等有定难度又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有的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心态,可以让他们选择足球、排球、接力跑等项目;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可以让他们参加太极、慢跑等项目。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4体育活动比赛,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态 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项目,尽可能让学生参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体育比赛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培养队员间团结协作、团体凝聚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在比赛前,先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各组成员为了取得好成绩,会想方设法努力练习,并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同组队员大声吶喊,为同伴加油助威,促进了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1.5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 学校适时组织开展校运会、班级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武术比赛、拔河比赛等您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国内开展不久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中小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如攀岩、轮滑、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散打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健康心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恰当、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团结互助,奉献进步的社区体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区体育的不断优化,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加大,使中小学生能够经常性参加社区体育锻炼得到保障,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的活动空间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其活动范围较小,除了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外,其生活的社区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美丽乡村的建设推进了农村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也逐步完善,社区的这些体育设施对于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培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我们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全民健身运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促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参加社区公益性体育活动,还能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在社会化的今天的大环境:团结、奉献、互助、进步。 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助于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的形成。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有利于改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状态,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健康教育格局,使学校健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有助于体育知识人才向社会服务。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可以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为中小学生成长提供体育锻炼环境,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3 、发展独具特色的家庭亲子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习惯行为,尽管孩子上学后在学校系统地接受各种文化知识。但是,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要多于与老师相处的时间,父母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对孩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经常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在体育锻炼中不仅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增强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使得孩子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调查中发现,平常自己不喜欢锻炼的家长,其子女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远远低于那些喜欢锻炼的家长的子女。那些过分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的家长,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的家长的体育锻炼意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于这些家长,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解决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文化成绩的提高。 因此,要增强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尽可能的陪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例如:参加大型的健身跑、球类运动、亲子运动会等,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关,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且树立终生运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4、学生几种心理现象及具体克服方法 4.1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在课堂、比赛之前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反应。心理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让学生心理活动的失常,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和比赛中去。造成学生心理紧张的原因很多,如睡眠不好,压力过大,害怕对手,对成绩期望过高,过去失败的经历等等。 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有很多,如表象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 4.2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心理胆怯是中小生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胆怯使大脑皮层的控制系统陷入混乱,打乱了调节机能,使学生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水平。造成心理胆怯的原因有:学生不自信、对成绩要求过高、环境不适应等。对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呼吸调节法、音乐调节法、自我暗示法以及提高自信心。 4.3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情绪消极是指学生在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内容较难,心理产生了恐惧感、情绪失控而产生的一种失常的心理体验。表现为对学习失去信心,行为刻板,知觉迟钝。克服情绪消极的方法主要有: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 4.4盲目自信的克服方法 当一个学生信心超过了他的实际具有的能力时,便产生了盲目自信。克服盲目自信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锻炼计划。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实力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 4.5注意分散的克服方法 注意分散即通常所讲的“分心”。外部刺激常易造成注意分散,吸引我们的注意从而出现分心现象。克服注意力分散的方法:(1)在平时应家强不为其他事物分心干扰的能力。(2)使学生对学习和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3)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做事有头有尾。(4)通过视物法、看表法、辨音法锻炼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4.6心理焦虑的克服方法 所谓心理焦虑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者比赛中对当前的现状,所预计的结果对自尊心有潜在的威胁的情景所具有的担忧倾向。克服焦虑的方法:(1)引导学生把思想集中于锻炼比赛,少考虑结果。(2)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3)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完整动作在头脑中演练一遍。 5、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成效 5.1获得运动的愉快感 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因,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后产生的满足,快乐、舒畅、振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感觉,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5.2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有节奏的呼吸,忘我地全身心投入,可以使人获得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 5.3磨练意志,强化自我参加体育锻炼,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 这种心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是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许多时候需要挑战自己的身体与意志的极限。挑战过程中失败与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自我。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能够肯定自己的优点与能力,坦然面对自己的缺憾与不足。只有接纳自我、挑战自我,不断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才能最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5.4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与交往的机会。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中小生积极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可以得到社会认可和群体认同,从而得到友谊、支持、尊重等情感满足。 6、体育锻炼能产生许多积极的心理效应: 自信自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以及健全的人格。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良好的心理效应,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会为学生的心理成熟与终身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益应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信心、稳定情绪、增强学生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心境,养成做事果断的习惯。降低紧张、慌张、消极心理状态,控制怒气、焦虑、恐惧感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民健身越显重要,我们要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合力,加强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我们知道,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受其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小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应该尽力其成长提供体育活动保障,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掌握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