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
时间:2018-06-10 12:3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1)非激素性抗炎药物: 这类药物通常称“一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这类药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的cAMP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增加,减 少酶的释放。但这类药物虽然能减轻症状,却对引起类风湿性的免疫反应不发生根本影响,因此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只能改善症状。 ①消炎痛:开始剂量为每日75mg,分3次饭后口服,其后逐渐增至每日100~150mg。孕妇、溃疡病、精神病人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4g口服,4至6小时1次。 ③炎痛喜康:每次20mg口服,每日1次,饭后服。 ④布洛芬:每日1~18g,分3~4次口服。副作用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口服,日2次。副作用较少。 ⑥氟灭酸:每次02~04mg口服。日3次。 “一线”药物不主张联合使用,应用某一种药物3周仍无效者,可更换另一种药。经半年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应用“二线”药物。 (2)缓解性药物: 这类药物又称“二线”药物。其共同特点是作用慢,可影响疾病的免疫反应病理过程。 ①金盐:可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减少骨质的侵蚀、破坏,抑制滑膜炎症。每周25mg的金盐制剂,静注疗效较好。包括硫代苹果酸金钠和醋硫葡金。口服醋硫葡金6mg,每日1次。持续15年,类风湿因子可有37%转阴。 ②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键断裂,而发生解聚,降低RF水平。剂量为250~1800mg /日,病情好转后改为250mg/日维持。服药后1.5~2个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损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开始剂量为每日250~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角膜病变,视网膜病变者慎用。为减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个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类似青霉胺。可中度改善类风湿症状,能增强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与一线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用法:25~50mg,口服,日3次,每周单日用,双日停,12周为1疗程。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首选此类药。其应用指征是:①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与一、二线药物合用。②严重关节外并发症,如心包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使用原则:a.最小剂量(如强的松每日小于10mg)。b.最短期限(因长期使用易发生无菌性骨坏死)。c.尽早减量以至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