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或种苗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时间:2019-05-06 14:01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辣椒是世界上最大的调味料作物,也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一种蔬菜。我国辣椒种植面积仅次于印度,居第2位,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居世界首位。 但随着多年连续单一种植,辣椒病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给菜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已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死亡原因分析 辣椒死苗主要发生在辣椒出苗定植后到初果期。辣椒死苗原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病原菌侵染 病原菌侵染是引起辣椒死苗的主要原因。病害主要由真菌侵染引起,在苗期和定植初期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成株期主要为疫病。 1.2 连年重茬 连年重茬种植,土壤中病原菌不断积累、基数增多,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植株后繁殖危害,在适宜的条件下传播蔓延,造成死苗大面积发生。 1.3 种子或种苗带菌 种子或种苗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新菜田发病的初侵染源。播种或移栽前不注意对种子、种苗进行消毒处理,也为病害发展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4 育苗、种植方式不当 实践证明,营养基质育苗比营养土育苗苗期发病轻,施用未经发酵腐熟有机肥的地块发病重,定植时平畦种植发病重于起垄种植。 1.5 灌溉方式不合理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给病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大水漫灌或灌水次数多的田块发病明显较重,采用膜下滴灌的田块基本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1.6 施肥不合理 氮素化肥用量过多,磷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不足,以及由于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机肥或因大水漫灌引起烧根、沤根,均能使植株抗病力下降,疫病加重。此外,气候潮湿多雨、田间密度大、光照减弱、浇水次数多、田间积水,均可加重病害。 2、症状识别和发病规律 由侵染性病害造成辣椒死苗时,通常可以在辣椒根茎部发现病斑或病症,冈此可通过病斑或病症发生的位置进行诊断。 2.1 猝倒病 俗称“卡脖子病”,是辣椒苗期的常见病害,多零星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成片死苗,延误定植适期。育苗床湿度过高、放风不及时,也会发生“卡脖子病”。 2.1.1 危害症状 猝倒病主要发生在幼苗前期,刚出土的幼苗发病较多。幼苗开始发病时茎基部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迅速扩展后病部缢缩呈线状。子叶尚未凋萎、叶色呈青绿色时,幼苗突然倒伏于地面。有时幼苗刚刚出土,下胚轴和子叶已经腐烂、变褐、枯死。苗床最初一般是少数幼苗发病,后迅速蔓延,最后引起成片幼苗猝倒。 2.1.2 发病规律 猝倒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辣椒苗期出现低温、高湿以及光照不足时,极利于发病。1~2片真叶期的幼苗容易感染此病。幼苗3片真叶后一般很少发病。 2.2 立枯病 立枯病是辣椒苗床常发病害之一,严重时成片毁苗,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2.2.1 危害症状 立枯病一般在辣椒出苗后温度较高时发生。幼苗死亡但不倒伏,这是与猝倒病的区别。发病初期仅个别幼苗白天呈萎蔫状,夜间恢复,反复数日后病苗逐渐枯死。 2.2.2 发病规律 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主要靠灌溉水、农具以及带菌的粪肥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和蔓延。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幼苗徒长等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2.3 茎基腐病 2.3.1 危害症状 茎基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危害辣椒大苗或刚定植的辣椒植株的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开始发病时病部呈暗褐色,逐渐绕茎基或根茎扩展,最后导致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由下而上逐渐枯死,病部表面产生蛛丝状菌丝,后期有时还能产生黑褐色菌核。 2.3.2 发病规律 茎基腐病病菌靠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内越冬,在田间主要靠灌溉水、农具以及带菌的粪肥传播,种子带菌也可发病。 2.4 疫病 2.4.1 危害症状 辣椒疫病俗称黑秆子、烂秧子、水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已成为辣椒的毁灭性病害。病斑主要出现在茎部,茎基部和分杈处最多。幼株多从幼嫩的生长点处发生污绿色水浸状,质进行穴盘育苗的比用营养土育苗的苗期发病轻,施用未经发酵腐熟有机肥的地块发病重,定植时平畦栽培发病重于起垄栽培。 2.4.2 发病规律 疫病是由卵菌辣椒疫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长出孢子囊,借助风、雨、灌溉水传播。寄主被侵染后,病菌在28~30℃发病适温范围内、有水的条件下经4~5小时就可以产生大量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所以阴雨雪天气多、棚室浇水勤或浇水量大,疫病就发生早、传播快、发病重。 2.5 根腐病 2.5.1 危害症状 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发病初期植株叶片在中午时下垂,早晚恢复,反复几天后地上部萎蔫死亡。条件适宜时发病快,干旱时潜伏期长。病株的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易剥落,露出暗色木质部,但其变色部分一般只限于根及根茎部,这是与枯萎病的区别,死亡后根部完全腐烂,只剩下丝状的维管束,主根受害严重时茎基部发生萎缩,症状容易同疫病混淆。 2.5.2 发病规律 根腐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腐皮镰孢菌。病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从根部伤口侵入,通过浇水传播和蔓延。高温高湿时利于发病,施用未腐熟的肥料、连作以及低洼、土质黏重地块利于发病。 2.6 枯萎病 2.6.1 危害症状 枯萎病主要发病部位在近地表的根茎部,病部干腐缢缩,纵向剖开病茎可看到维管束变褐且向上伸展,多从辣椒进入结果期开始发病,叶片从下向上发生萎蔫,中午尤为严重,早晚尚可恢复,数日后整株萎蔫死亡。因病程长,植株会出现叶片焦枯。 2.6.2 发病规律 枯萎病是由辣椒尖镰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中越冬,也可附在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通过气流、灌溉水或风雨传播。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适温是24~25℃,空气湿度为90%以上。连作、线虫为害严重、土壤过分干旱和土质黏重、呈酸性的地块易发病。 2.7 菌核病 2.7.1 危害症状 菌核病在辣椒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秆和果实。茎蔓染病多在近地面茎部或主侧枝分杈处产生褪绿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变为棕褐色,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浓密白色棉絮状菌丝,病茎髓部遭破坏而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后期在病部形成鼠粪状菌核。 2.7.2 发病规律 菌核病是由核盘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里越冬、越夏,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气流在田间传播。 2.8 青枯病 2.8.1 危害症状 青枯病发病初期仅部分叶片萎蔫,逐渐扩展到全株。病程较短,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横切病茎可见乳白色黏液溢出(即菌脓),这是与枯萎病的区别。 2.8.2 发病规律 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土温20~25℃、气温30~37℃、土壤含水量25%以上时发病严重,尤其在连阴雨天骤晴气温急剧升高,土壤湿度大,蒸发量大,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时,病菌活动旺盛,极易造成此病流行。另外,偏酸性土壤也适宜病菌繁殖。 三、防治措施 因辣椒死棵的病因很多,且都属于系统性侵染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辣椒生长前期是防病治病的关键,要采取从地下到地上全方位、从下种前到收获后全生育期防治的策略。 3.1 实行轮作 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基数,有条件的可与豆科、十字花科、百合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3.2 种子浸种消毒 购买检疫合格的良种,并进行温烫浸种,可用55~60℃温水浸种30分钟,也可用1%福尔马林药液浸种30分钟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20分钟,均可杀灭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 3.3 苗床及营养基质消毒 用苗菌敌、福美双等药剂对育苗基质和苗床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要喷施普力克1 000倍液防治苗期病害,整个育苗期每7~10天喷药1次,以预防病害发生。 3.4 棚室消毒 夏季利用棚室歇茬季节,对棚室进行高温灭菌消毒,撒上麦秸或稻草,混合恶霉灵、线克、石灰氮等药剂,深翻土地后灌水,闷棚高温消毒15~20天,可杀灭大部分病菌和线虫。 3.5 合理施用生物菌肥 育苗时,每100 kg基质土中加入1 kg活性多黏类芽孢菌生物微肥防止苗期染病;在移栽定苗时每亩施用生物微肥5~6kg,均匀撒到定植穴中,防病效果好;在结果后每亩再追施3~5 kg,增加有益菌数量,防病增产。 3.6 带药定植 移栽定植时穴施药剂,可选用百泰、移栽灵、恶霉灵等,也可在定植后用药剂灌根。 3.7 加强栽培管理 定植前要提早造墒。定植时避免栽植过深,以营养钵上面与畦面相平为宜。定植后浇小水,采用高畦栽培,加强温湿度管理,浇水要适量,防止大水漫灌,及时中耕松土,以增加土壤通透性。 3.8 嫁接育苗 嫁接育苗不但是预防辣椒死棵病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对减轻辣椒病毒病以及一些生理病害也有较好的效果。适宜砧木有PER-K64、LS279等,一般采用劈接法嫁接。 3.9 药剂防治 辣椒苗定植后,每7天叶面喷洒77%可杀得500倍液或3%恶霉甲霜水剂800倍液1次,预防辣椒疫病、根腐病等。发病前及初期可用药剂灌根,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用甲基立枯磷加普力克防治立枯病、枯萎病等。用多宁加甲基托布津防治茎基腐病、菌核病等。用恶霉灵加农用链霉素防治青枯病、疫病等。用乙膦铝锰锌加DT防治疫病、菌核病等。以上药剂可喷淋辣椒根际部,或每株灌药液150~200 g。如果遇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大不能喷、灌药时,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加DT配成药土撒在植株茎基部。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