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常识
时间:2019-05-19 19:21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1.利马综合症:Lima syndrome,是人质犯被人质所同化,与人质的立场趋于一致,把攻击心态转变的现象。 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3.洛丽塔情结:出自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洛丽塔》。一般认为是实际年龄或外表在15岁以内(约为初中以下),生理尚未发育或刚开始、且为可爱型的女生。带有喜爱罗莉倾向者称为罗莉控,多数为男性。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是由于对朝气蓬勃的生命的饱含向往的爱怜所引发的某种强烈占有欲达到人格扭曲的程度。 4.耶基斯多德斯曲线: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 德森(J.D Dodson)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5.海马效应:又称既视感、即视现象,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过某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依据人们多数忆述,好像于梦境中见过某景象,但已忘了,后来在现实中遇上该景象时,便浮现出“似曾相识”的感觉。 6.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7.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8.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9.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10.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11.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由近代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