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妈妈解惑篇之带宝宝看中医

什么是“食积”?什么是“惊风”?什么是脾胃不和?……这些都是与宝宝相关的常见中医名词,相信爸爸妈妈们听起来都非常熟悉,在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但大多数人未必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解释。现在,让我们来帮你解决这些“熟悉”的疑惑!

  食积

  食积就是通常所说的“积食”,是指宝宝饮食过量,损伤脾胃功能,导致食物停滞、不能消化,形成的胃肠疾患。

  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肚腹胀热。食积日久,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厌食

  厌食是指宝宝较长时间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脾胃病症。

  症状:不思饮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面色苍白、形体偏瘦、大便不调、生长发育缓慢。

  脾胃不和

  中医认为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但功能上各有特点。胃部主要是接受、消化食物,脾主要负责吸收营养物质;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如饮食不节(洁)、胃肠疾病等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症。

  症状:表现为宝宝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食少而无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腹部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没有光泽、精神尚好、苔薄白或薄白腻。

  惊风

  “惊”是惊厥,“风”是抽风,惊风是常见的一种以猝然抽搐及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病症。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前者发病急暴,后者常为久病而来。

  症状:以意识不清、昏迷、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为主要特征。急惊风如高烧不退、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均可出现惊风。慢惊风以慢性发作、精神倦怠、缓慢抽搐、时作时止、呼吸微弱为主要表现。慢惊风包括多种重病晚期出现的惊厥,如结核性脑膜炎。

  盗汗

  盗汗又称寝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有偷盗的意思,形容每当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症状:多见入睡后一小时内出汗,以头部及上半身汗多。

  自汗

  自汗又名渴、消癉。指白天不剧烈运动而导致的出汗,尤以肺气虚弱者多见。多因过食油腻甜食,饮食失宜,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导致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

  症状: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点的病症。

  往来寒热

  中医指一阵冷、一阵热,每日1次或数次,也有间隔1日或间隔两日发作1次的,统称为往来寒热。

  症状:时冷时热,寒热交替出现的症状。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是指外感风寒而导致发病。

  症状:头痛身痛、怕寒怕风、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指外感风热而导致发病。

  症状:头胀痛、微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红、苔薄白微黄。

  完谷不化

  完谷不化是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俗称“整吃整拉”,吃进去的食物完全不消化又排泄出去了。

  症状: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水谷分离、有如鸭粪、肚子隐隐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现为肠鸣腹痛、进食后马上排便。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严格意义上讲,咳为有声无痰,嗽为有痰无声,有痰有声称为咳嗽。指因痰而致咳,并以咳嗽为主证的疾病,如气管炎。

  症状:证见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多痰、色白粘腻、或如泡沫。

  潮热

  潮热是指发热有一定的规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涨落,一日一次,按时而发,按时而止。

  症状: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发作的时间,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 一般多在午后或晚上出现发热体温升高。

  气虚

  中医认为“气”包括元气、宗气、卫气,气虚是指气的虚损,从而导致人的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气虚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宜,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恢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等所致。

  症状:气虚则无力、易出汗、全身倦怠乏力、精神萎顿、头昏耳鸣、脉象虚弱无力、水肿,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阴虚

  中医认为,人体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阳”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阴不足,阴阳的这种平衡受到破坏,人就会发生疾病。阴虚发热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一个病证,多发生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后期,尤其多见于宝宝发热以后。

  症状:表现有“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干,舌质嫩红少苔,大便燥结,小便黄短等。

  阳虚

  阳虚是指阳气不足或机能衰退的病证。阳虚也是人体阴阳失衡的生命现象,和“阴虚”的表现正好相反。

  症状:表现为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嫩等。

  虚火

  虚火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通常阴虚体质表现为虚火。

  症状:如两颧部潮红、低热、五心烦热或心烦失眠、盗汗、尿黄赤量少、口唇干燥,嗓子干、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

  里急后重

  里急厚重是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时迫不及待,叫“里急”。大便时有便意但排出不畅,有下坠的感觉,叫“后重”。这是一种直肠的刺激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如直肠的炎症等。

  症状:有时有便意但每次仅排出少量粪便;有时只有想解大便的急迫感觉而无大便排出。

  湿痰

  湿痰是指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证的一种。

  症状:痰为白色稀水样,咳嗽而易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

  中满

  中满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引起的。一旦脾胃虚弱,则消化运作之力不足,以致出现涨气、满闷、胀痛等症。

  症状:肚子胀、腹胀如鼓。

  气逆

  气逆是指脏腑之气上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症状:常有打嗝嗳气、腹胀的症状。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特点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是所有的病都采用同一个治疗方法或者用统一的药。

  擅长查看病情。儿童尤其是比较小的孩子有病时,不但孩子自己无法对病情表述,即使是家长也很难准确地陈述病情。而中医儿科可采用望闻问切的传统方法,加上现代化的化验检查,经过综合分析,可准确地诊断病症并对症下药。

  哪些儿科疾病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好?

  其实很多病都适合中医治疗,有的病西医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或者副作用较大的病症,最好采用中医疗法。比如常见的小儿厌食,西医治疗厌食,主要着重恢复小儿消化功能。如检查发现血锌低下,主要考虑给患儿补锌;或给予吗丁啉以促进胃肠蠕动等,但在治疗中有时患儿胃肠道反映比较大。而中医治疗小儿厌食主要是根据个体,有的孩子脾胃虚弱,那么用中药调理脾胃;有的孩子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火大,那么就应该清热去火。中医认为,治病必求其本,就是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小儿厌食这种缓症,采用辨证论治为主,结合捏脊、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些病,比如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哮喘、腹泻、夜啼、夜惊、遗尿等,还有其他的一些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比如说小儿多发性抽搐、多动症等,这些病中医治疗效果都比较好。

  带宝宝看中医前饮食要注意

  看中医前不宜喝牛奶、豆浆等乳白色食品,喝这些东西容易使舌苔变白腻;不宜吃花生、瓜子、核桃,因为这些含脂肪多的食品也会使舌苔白腻,造成医生误诊。

  不宜吃橄榄、乌梅、杨梅等深颜色食品,这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黑,这些情况也容易造成医生误诊。

  给宝宝喂中药的小方法?

  家长要耐心、细心地喂服,以防止宝宝因哭闹而导致药液吸入气管,咳呛不止。

  喂药不能性急,应少量多次地喂。将一天的药分3~4次或更多次。

  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可以在药汁中适当加入些冰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

  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才能使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餐前服药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餐后容易造成呕吐。

  在喂药时,把药倒在他舌头的后半部,因为味蕾都在舌的前半部,这样他就不会感到药味太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