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某种情况下,心理也能成为一种消费品,即心理消费

大多数人都认为商品应该是具体的,像书本、笔、食品、日用品等等。但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指导行为。在某种情况下,心理也能成为一种消费品,即心理消费。以付出金钱或者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心理消费。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心理消费则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你需要积极、和谐的心理,获得别人的亲近,使你的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必要的心理消费。

  何谓“纯心理消费”

  按照心理需求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纯心理消费和伴随心理消费。纯心理消费以解决人们心理问题为目的。如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而伴随心理消费即人们在做一件事时,同时能够满足他的某种心理需求,也叫间接心理消费。如人们购买商品,同时也会有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如求新、求实、求美、求情、求名等心理,甚至是几个心理活动的并存。

  大家所熟悉的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就是一种纯心理消费。人们去心理诊所或进行心理咨询只是为了解开心中之结,使自己得到解脱,使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平衡。人们付钱给医生或花钱上网,在这里心理就成了一种交换物,成为一种商品。你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可能看着高兴,穿着也高兴,这是物质消费,而心理咨询呢?心理咨询是一种精神消费,如果心理咨询能使你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能使你拥有健康的心灵,那么,它所带给你的价值是远远超过你的一件漂亮衣服的。也许你拥有100件漂亮衣服,但是你仍然开心不起来,但是你做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使你对自我有个全新的认识,你的困惑也就看到了出口。

  什么是“伴随心理消费”

  在生活中,一些消费者通过追逐高档、名牌、进口或者时髦商品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并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就是伴随心理消费。

  人们在节假日,特别是传统的节日里,购买大量的商品,也是一种伴随心理消费。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重阳……每到这些节日,消费市场都要迎来一个又一个消费高峰。节日里的商品销售量要比平日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人们买东西,并不是全都为了它们的使用价值,还包括一些心理因素在内,说白了,这就是自尊心、虚荣心等心理起作用。花的是金钱,但买的却是开心、幸福的感觉,人们认为这钱花得很值得。就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在除夕之夜买了一条红头绳送给他的女儿一样。虽然花了钱,但能买到女儿的开心和幸福的感觉,又何乐而不为?

  钱财乃身外物,适当而巧妙地进行心理消费,才能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赢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其实,心理消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里,不要看得太神秘,但也不要无意识。因为,如果你是带着一种开朗的心情去娱乐,抱着调节情绪的目的,你的感觉会不一样的!

  谁需要心理消费

  当人们有心理障碍无法越过时,或有心理死结无法解开时,就会非常苦闷、烦恼。春秋名士管仲说道:“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身心一体,紧密相连,心理与身体一样,也需要调节。

  当你紧张、焦躁、愤怒时,当你委屈、不满、沮丧、抑郁时,当你志得意满却空虚失落时,当你悲痛欲绝又欲哭无泪时,到心理诊所放松减压是种不错的选择。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就出现了大量的病态心理。如:

  入室并发症:在门窗紧闭、空气污染严重的办公室内工作,会使工作者头晕、头痛、目眩、乏力、心情烦恼,甚至恶心欲吐,食欲不振等。

  高压锅并发症:患此病的人经常不分任务的轻重缓急,样样都以高压处理,实际上这是怕输的心理在作怪。

  节假日并发症:平日埋头苦干,加班加点,可是一到休假,或一旦失去工作机会,便丧失信心,闷得发慌,休息几天就会出现情绪不安、失眠或者胃疼等症状,假期一长就足以令他精神动摇,近乎崩溃,最后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高的当今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大量的人们经受不了生活、工作的压力而身心疲劳。如果疲劳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长年累月,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造成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身心疾患。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心理消费将是必然的趋势,让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消费意识达到平衡将是获得高质量幸福生活的必要手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