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童心是好的,可是不能这么幼稚
时间:2021-02-04 11:1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个体结合,进而自发有序 这应该是复杂系统(尤其是无标度网络)中的一种自发有序(Spontaneous order):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简单规则,当这些个体结合成一个群体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自发的有序状态。 比如此处,个体规则大致可能是:如果自己附近的人都不说话了,那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自己最好也别发声音了。結果是群体在一定条件下会突然集体安静。 由于这个有序状态实在是很奇怪,所以不会持续很久。不过踩踏事故中的自发有序,就因为停不下来而悲剧。其他例子包括鱼群,有节奏鼓掌,市场等。 有序的产生过程可以类比物理中的相变(唉……注意这个类比不恰当),但是我印象里社会学行为学上的自发有序现象还没有什么定量的研究,但是有模型。 反对有人说只有中小学生或者违反规则才这样,有时候饭桌上酒吧里,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这样的事,只是此时大家没有那么熟,不会互相问为什么突然安静了。 每个人都有停顿周期 每个人说话时都不会一直说下去,总是说说停停。例如某个人可能说5秒,停1秒;另一个说6秒,停0.5秒。这样全班几十个人,就会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后,比如20分钟、半小时,很多人的停顿周期重合了,这时就会有很多人同时沉默。事实上,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赶上这个周期,只要足够数量的人同时沉默,屋子里的说话音量就会骤然减小,其他还在说话的人就会停下来看看发生了什么,这样全班就会一下子安静下来。以我的经验,如果是40人的班级,大约有10几个人同时沉默,就能够引发这种集体静默。 条件反射错误行为 全中国只要是上过学的肯定都经历过“闹哄哄的教室突然鸦雀无声——大家互相瞅瞅——两秒钟后全班哄笑”这种剧情,可是为什么同样乱哄哄的菜市场、广场、火车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你在班里聊的很嗨的时候,其实是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你在时刻警惕着“老师可千万别突然回来抓到我说话啊”。为了不被老师抓到,你会不自觉的注意周围的人,根据他们的反应来决定你继续聊天是不是“危险的”。而且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可能激发你的反射——停止说话。 比如你前桌可能只是和你同桌交流完毕了,转身回去学习。你在和后桌口若悬河的时候用旁光扫到了他转身回去。本身这时候你应该用逻辑思维来做一个判断,情况可能是“a。他们说完了,我继续说,没事儿”或者“b。老师来了,所以他转过去了,我也应该转过去,避免被老师抓到”。但是这个判断的时间对你高度紧张敏感脆弱的神经来说简直是太长了,于是为了避免风险,你的潜意识肯定会在你判断完毕之前先把你的身子拧过去。这时候你周围的人潜意识里,就是“我擦他俩怎么同时转过去了,老师是不是来了啊”。于是他们也要经过一个判断,但是为了避免风险,先闭嘴再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全班静悄悄。 实际上这种例子太多了,在人高度紧张的时候,不论什么触发点,都会触发潜意识完成预设的程序,也可以算作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模式是你心里一直念叨着“如果A,那我就要马上B”,通常如果你没马上B的话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于是这种念叨让你紧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不止是A,CDEFGH……其他的所有条件都可能把B触发。 比如短跑比赛,运动员在起跑之前是最紧张的,因为0.0几秒的差距就足以改变比赛结果。这时候大家想的是“发令枪响之后赶紧跑啊”。所以你注没注意到过,抢跑从来不是“一个人抢跑别的人一动不动然后哈哈笑话抢跑的那个人是傻x”,大家一定是一起跟着蹿出去。这就是在精神高度紧张下的一种错误反射。判断其他人是不是抢跑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于是稳妥的方法就是按照之前的预设程序,先跑出去再说。知道最可悲的是什么么?最可悲的是抢跑那哥们可能根本没想抢跑,他可能只是旁光看到了边上的人抖了一下肩膀,他就蹿了。你看同样是跑步,长跑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长跑发枪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紧张嘛。 再比如古时候打仗,基本在开战之前都会激励一下军心,最后来一句“怂者立斩于阵前”,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打仗的时候大家想的肯定是假如打输,该逃跑的时候我可千万别跑后面啊。这时候任何一个怂人,转身逃跑,都可能触发其他人的“我可千万别跑后面啊”。可能仗还没打输呢,大家就争先恐后回家了。所以先把那句话放那,断了你“我可千万别跑后面”的念想。 社会认同感+破窗效应 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会认同感”。我们渴望与周围的人保持某种一致的心理。 在有些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是非判断的能力,我们必须依据他人的判断做出选择,即使他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我们也依然跟随他人做出同样错误的决定。 在自习室里,出现了大片人开始聊天,很热闹。这时候,如果,突然有超过1/3的人安静了,另外的人可以选择继续聊天,因为老师没有来嘛。但是另外的那帮人也紧跟着安静下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在随大溜。但是发现老师的确没来之后,又有一帮带头的开始聊,另一帮人又开始跟风。学生对“自习室应该保持安静”往往没有正确认识,他们是否保持安静往往取决于周围其他人是否保持安静。 类似的事情还有:为什么老人摔倒没有人扶?为什么小悦悦没有人去救? 心理学里的破窗效应也可以说是从众效应的一个例子,在老师还在的时候维持住安静的教室,在所有人看来破坏它的责任都更加重大,集体感的约束力足以让本想聊天的学生集体沉默。 而在这个约束被打破,第2个第3个开始聊天的学生承担的心理压力就小得多了,而且一旦开始有3个以上个体聊天,很快就变成群体行为,这个时候不稍微说点什么反倒要面临新的从众压力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