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鸡娃”的焦虑下,心理专家能养出快乐的孩子吗?

孩子的脸皱巴巴的,五官揉成一团。身上还裹着一层白白的、滑滑的胎脂。看起来,TA来趟人间并不容易。

拍拍TA的身子,等待TA动一动、哭一哭。那时,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天使”,父母们的心愿很简单:希望TA是个健康的人。

这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孩子出生时都在重复的故事。

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一些故事里的孩子身体健康地长大,能走能跑、能说能闹,也“学会了”顶嘴、闭门不出或是离家出走。而彼时面带满足和幸福的父母,此刻总是愤怒、委屈、焦虑……

健康的涵义除了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为什么时间过去,孩子和父母却都变得如此痛苦?

同德医院的三位心理专家,在育儿过程中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也会遇到这个难题吗?有了心理知识,能养出快乐的孩子吗?

张滢:我们是亲人、伙伴,也有契约关系

“还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吗……”在接诊时,张滢常常让苦恼的父母们回忆。

这位温柔的医师是老年四科主任,听起来不搭界,不过他有过儿科经历,也研习过儿童心理学,还有着一双儿女。

关于孩子幼年的回忆,常常能成为疗愈。

几年前,张滢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小妹妹。原本期待着新成员的大宝哥哥,却有了点不对劲。

张滢是在替大宝收拾玩具时发现的。一个橡皮小鸟,头上插满了牙签。他先前就察觉到大宝情绪异常,这次突然的暴力行为更是一个信号:妹妹的出生,或许让他焦虑了。

于是,几份相册和磁带来到了大宝面前。大宝被抱在怀里,看着照片里自己毛毛头的模样,听着张滢说:“你和妹妹一样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生你的时候,爸爸妈妈非常紧张……”

大宝越靠越近,脸上也出现了笑容。就像那些回忆起孩子诞生时的父母一样,不安渐渐淡去。

这样的回忆,记录着最初的、紧密的爱意。而后,亲子的羁绊越来越深,关系也更复杂了。现在,张滢和孩子的关系有三层:“我们是亲人、伙伴,也有契约关系。”

伙伴好理解,这是许多人理想的关系。但想着容易,光是辅导孩子写作业,一气上头,真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张滢一家也会为作业头疼,契约关系正是缓和的方法。

“我就在这盯着你写,看你还会不会写错!”同一个字,孩子已经连续写错了好几次了。家人看不下去了,站在旁边。这一盯,孩子紧张得更不会写了。

一场家庭战争就要爆发,张滢赶紧把孩子“拎”到了房间里:“我来管。”

“落到我手里,算便宜你了。”张滢立了个规矩,“一页纸里写错超过五次,多一次就要被罚一次了。”

虽然气势很足,张滢罚起来很手软:只轻轻打一下手掌。查起来更手软:刚好六次错误,小错误就假装没看到。错得太多了,就拆成两次罚:“你还欠我两次惩罚,我记着呢。”

张滢接诊时就发现:“有时不是孩子病了,是家长病了,情绪发泄到了孩子身上。”契约定好,罚起来有道理,也有节制。

刘兰英:我的挫折教育,不是主动让孩子受挫

和刘兰英任职主任的科室名“中西医协同抑郁专科”不同,她自带一股让人快乐的氛围:眉飞色舞,不吝露出漂亮的笑容。

即便是说着“急死了”、“很担心”的回忆,刘兰英也语气轻松、轻轻揭过:“天塌下来也不怕,要自信。”

如何让孩子快乐,换句话说也是如何减少孩子的不快乐。这其中,正有她擅长的抗挫能力。

“我们家孩子受到的是挫折教育。他现在被老师批评了也不太会难过,我都有点担心是不是之前的挫折教育太多了。”

儿子小时走路被桌脚绊倒了,她不是指着桌子腿骂“坏桌角”这一派的,而是说:“这是因为你没有跑得太快,没有注意到桌角,下次看到了就不会摔着了”。

“做错了事受了伤,尽量学着找到原因,解决它就好。”按照这种方法,儿子就这么长大,上了小学,渐渐成为一个皮实的娃。

在吴山广场,儿子和阿姨走丢了,家人四处寻找时,接到了邻居的电话。原来他已经自己回到了家,没怎么惊慌,还说着:“妈妈,我不小心把阿姨弄丢了。”

这个假期,他跟着妈妈一块做问卷调查。压岁钱抽出来一部分买小礼物,他在路上热情地发问卷,填一份便送一份礼物,毫不怕生。目前对他来说,被拒绝可不算件多糟糕的事。

不过,挫折教育可不是“打压”教育。

前些日子,儿子受到了一次打击。刘兰英注意到了他的应激状态,问起他:“你会不会觉得上学会有点害怕?”得到肯定的回答,她安抚儿子:“这种感觉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会慢慢好起来的。”

作为常年处理心理创伤的医师,刘兰英很了解创伤疗愈需要时间。这时候,逼迫孩子“勇敢”、“乐观”,不如陪伴着他,一起等待好起来的时刻。

“接纳是很重要的。”作为母亲,她也有需要接纳的事:孩子目前成绩中游,刘兰英也曾请教过好些人以后孩子还能不能跟上,这才缓和了一些焦虑。

越来越激烈的“鸡娃”环境里,刘兰英知道竞争是逃不掉的,只希望能先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以及,自己控制焦虑,不传达给孩子。

徐方忠:让她自由地长大,我很放心

“你的理念是要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我没有给自己定培养的目标,也没怎么去设想过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刚和徐方忠聊上,这位“佛系”老爸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是临床心理科主任,也是23岁女孩的爸爸。

这对父女的关系挺叫人羡慕:女儿的朋友圈没上锁,还喜欢在一家三口的群里秀美食美景。小姑娘从小学开始的好友,老爸几乎都见过。

不过,徐方忠又要“澄清”了:“她也不是什么话都会和我说的。人总会有秘密,只要她分享自己愿意说的就好了。”

父母之间既亲近,又有一条界限。女儿小时写的日记、电脑上登陆的QQ,爸爸是绝对不会动的,瞄都不去瞄。

最让家长抓狂的成绩嘛,也是女儿自己的事,徐方忠觉着“跟得上同学就行了”。不管是小学还是高三,培训班是没必要的:“除非是她自己感兴趣的,不然我是觉着不需要报的。”

带娃居然能如此轻松?以至于徐方忠回忆起最累的时候,得追溯到女儿毛小、还会夜哭的年纪。

其秘诀在于:相信孩子。

“只要孩子有了基本的是非观,不因为父母太过施压而逆反,其实没什么可担心的。”

心理学的知识,让徐方忠相信得很有底气:“我们都很清楚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什么能力会发展。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一点点独立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3岁的孩子可以判断饭菜凉热了,这时就不用再吹吹饭菜、一口口喂食了。

而到了最让人头疼的青春期,徐方忠家里却没怎么煎熬,这也是因为家里人不做她的对立面,她自然也就没什么可逆反的。

“人们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往往是因为孩子的能力发展了,想要自主做决定。如果家长还是不放手,矛盾就出来了。”

徐方忠在工作里见多了这样的矛盾。有人已经上到了大学,但总是被父亲安排学什么、做什么、每一步该怎么走,到了某个时间点,问题突然爆发,便再也不愿听从安排、不愿意继续读书了。

他的女儿在读高中时,也有过略微冒险的举动:趁着假期,和两个朋友一块去日韩玩一圈。

这是她第一次没有大人陪同出国,计划刚出来时,徐方忠问她:“你们自己去,行不行的?”

“都什么年代了,你这个担心老掉牙啦!”

于是,签证、机票、路线……三个小姑娘凑在一块也弄得蛮好。等到了目的地,住进房间,一张照片倒是被主动传了回来:“给你们看看我住的地。”

亲子关系的玄妙之处似乎就在于此:拉紧反而可能推远,放手却又能亲近。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