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为什么你总是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盲从权威?

你好!我是苏康。

你真在思考吗?

还是说你以为自己在思考?

你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到各种观点的文章,你就认为这就是事实的真相了吗?

然后把看到的新闻看成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觉得是人性险恶、贫富差距、道德沦丧导致的问题……

为什么你总是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盲从权威?

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在被别人“有意为之”操控着你的思想、你的情绪而不自知?

一个不经常进行深度思考的人,当只听某一方的观点或意见时很容易相信它。

但如果你是一位深度思考者,则会倾向于去核查这些观点里的假设、知识是否正确,找出信息之间的联系,把这些观点都放到自己已有的思维坐标系中去审视。

那什么是深度思考呢?

01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我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遇见过这样的人:

有一些你冥思苦想的问题,他几句话的点拨就令你茅塞顿开;

有一些你完全看不懂的内容,他一向你解释便豁然开朗;

有一些你都不知道哪里犯的错,但他能够轻易地就将这些错误指出。

这些看上去“超乎普通人对事物认知”的能力,都可以归结于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也许,这种能力和天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训练。

没有人天生就能抓住“本质”,那些看上去思想成熟度超越你十倍的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思维训练或许是你的百倍。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的是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从满足于完成任务的模式到习惯深度思考的模式:

你可以让你的思维集中于那些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问题上,并且得出更深入的答案。

你的思考深度,也决定了你所做事情的不可替代性:

假如你是一名客户经理,如果你对用户群体、客户偏好的理解只能保持在平均水平,那么你提出的方案自然也只是平均水平罢了,尽管你做这个方案可能已经熬了通宵;

但如果你能够洞察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掘出新的信息,那么对于个人而言,这足以让你变得出类拔萃。

也许你会说,我也很想进入深度思考,但总感觉自己无法投入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深度思考?

62da2b24338dd1c715fefcbd194238c1.jpg

02

潜入思维的最深处,思考之后再思考,是最应该勤加练习的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受限于以下两种错误的思维习惯,从而一次次错失对深度思考进行训练。

思维习惯一:满足于过去的思维定式。

毫无疑问,深度思考非常耗时耗力,大脑是不愿意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为了减少工作量,经常会不自觉地满足于过去的思维定式。

满足于过去的思维定式,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满足于惯性的思维方式。

在这一点上,我们最典型的表现往往是这样:

当我们遇到新知识、新任务、新难题时,大脑总是习惯性偷懒,使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个问题的方式始终停留在过去的认知和解决方式上,如:“这个问题以前是怎么解决的?其他人是怎么处理的?”

借鉴他人套路、套用过去经验的做法固然不容易出错。

但也在本质上固化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因循守旧,难以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效果也定然不够理想。

第二层是习惯性的自我防卫。

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习惯性自我防卫是指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受到挑战时,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真相是什么”或“这个挑战是否合理”。

而是立即习惯性的对抗认为:“他竟然和我的观点不一样,那不行,我是这么认为….!”从而立即开始反驳。

思维习惯二:情绪化的思考,即遇到事情先动情绪,不动脑子,不思考背后的逻辑。

习惯带入情绪化的思考的人很容易被别人煽动,得出一些表面结论,或是得出别人希望自己得出的结论。

我们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到各种带有情绪煽动性的文章,它们会把社会问题归咎成人性险恶、贫富差距、道德沦丧……

这些观点往往很有煽动性,很容易构成心智未成熟人群的世界观,导致他们思考时会选择用最情绪化的方式去猜测和理解这个世界。

所以,如果我们从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上感受到的更多是愤慨、激动、焦虑、兴奋等情绪,而非数据分析、客观性梳理时,就要当心,认真思考一下:作者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作者是否在故意煽动读者的情绪?

同时更要提醒自己,一旦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我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就必然会被大大削弱。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这种能力呢?

567cd05eeda896178566ca24b98a7cc7.jpg

03

首先,你需要克服自己思维的惰性。

我们大脑排斥深入的思考,因为它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却无法带来即时的反馈。

但你仍然需要告诫自己,摆脱那种即时的、高刺激的本能型信息摄入:

例如不假思索地接受新闻讯息或者娱乐报道,对于书本上的意见没有任何判断便接受……

总之,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接受结论”,那你需要想办法改变这种习惯。

你可以多去思考这个结论是如何来的?

它需要哪些假设?

这些假设有可能不成立吗?

如果不成立结论会变成什么?

思维的惰性在你最初渴望改变时总是最难克服的。

当你习惯了进一步思考,并去看我之前的几篇文章,你将会慢慢体会到深度思考本身带来的乐趣。

其次,你需要给自己留出专门用于“深度思考”的时间。

大部分时候,我们被各种信息或者任务环绕,把我们的时间给碎片化了,使得我们的大脑根本没有机会喘息。

不断有新的信息涌入,不断要做出立即的判断……

我们的大脑根本来不及认真思考事情背后的逻辑,也就只能依靠惯性接受一种“看上去正确”的答案。

长此以往,我们自然不会习惯深度思考。

让大脑有一些空闲的时间,例如在睡觉前,留出给大脑思考的时间,去想一些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c8f742453aa46e1a8cd4240b83d7785c.jpg

04

我曾经请教过一位物理教授:“如何培养对事物有很好的洞见能力,而不会被误导?”

他曾告诉我说:“要想对事物有很好的洞见能力就要多读,多想。”

这四个字很短,但意义却很长。

多读,自然是指多看书,看有益的书,这是知识积累的基石。

多想,自然要用脑子去思考。

但应该怎么思考呢?

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

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呢?

对于“如何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在不断探索。

随着年龄增长,我遇见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那些杰出的人在“思考”这方面,他们都有着令我敬佩的共性:那就是他们擅长深度思考。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看见,和我们一起收获成长。

本文自公众号@苏康的成长观,不是所有观点都能获得成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