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你为什么感到不快乐?因为你还不够自私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见这样一种人:

他每天笑嘻嘻的,看起来没什么糟心的事,突然有一天,你听到他得了抑郁症的消息。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她是我妹妹的朋友。小郭。女生,20岁出头,长得挺好看的,性格似乎挺开朗的,偶尔会开一些小玩笑。有一天晚上,妹妹突然接到电话,是小郭的家人打来了,说小郭抑郁症发作,割腕自杀,给送医院了。妹妹红着眼睛赶过去守着她。

幸好,人是抢救回来了。

抑郁症不是吃吃药就能好的疾病。自杀未遂的事情,后来又发生了一次。

由于是身边的人得了抑郁症,我突然想去了解这种病。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好端端的,会得这种病?

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找到答案。这是英国自身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写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故事主角是蛤蟆先生,他得了抑郁症。通过十次心理咨询,他一步步回顾自己的童年,渐渐

明白一件事情:他的抑郁,在童年时期就埋下伏笔。成年后的行为模式,不过是童年的翻版。

在了解自己抑郁的原因之后,蛤蟆先生渐渐走出了抑郁,慢慢熏拾起信心、快乐和勇气。

这本书虽然写的是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但是,每个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特别是,那些在童年里没有得到爱的人。

1、蛤蟆说:“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蛤蟆是朋友眼中的开心果。会讲笑话,会做滑稽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他还是个注重衣着打扮的时尚弄潮儿。一身长风衣,反戴鸭舌帽,皮革长手套。总是一副风度翩翩的模样。

谁也没想到,蛤蟆先生居然会得抑郁症。他很久没有出现在朋友聚会上,常常在家颓废地躺着,身上的毛衣很脏,太久没洗,发出一股臭烘烘的味道。

朋友们给蛤蟆先生预约了心理医生苍鹭。那些无法对朋友说出口的话,蛤蟆先生都告诉了苍鹭: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我这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

自己的朋友河鼠、鼹鼠,他们都受人尊敬,相对比之下,蛤蟆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苍鹭让蛤蟆先生具体说一下,有哪件事让他感觉到不快乐?

蛤蟆先生想了想,说起最近的一件事:

蛤蟆先生从监狱逃出来之后,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冒险。他假扮成女人,抢了别人的马卖钱,又抢了别人的车。这段经历对蛤蟆先生来说,是非常热血,非常刺激的。

蛤蟆手舞足蹈的跟朋友河鼠讲自己的经历,河鼠却泼了他一桶冷水:“别吹牛了!你真是丢人现眼!你看看你,都变成一个十足的混蛋了!”

蛤蟆是那种受气包的性格。只要别人对他生气,他就会给感觉不自在。不论自己是对是错,他都会马上道歉,只要朋友能够重新喜欢上他就行。

蛤蟆承认自己是一个混蛋,并且向河鼠保证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事情,似乎总是发生。

蛤蟆喜欢汽车,喜欢买车,喜欢兜风。但是蛤蟆的长辈獾却看不过去,并且严厉地教训他。

他马上向獾道歉,保证自己下次不再犯了。

蛤蟆从小到大都非常在乎别人的感受。别人批评他,他就会委屈自己,迎合别人。

2、一个人为什么要委屈自己,来迎合别人?

心理咨询师苍鹭说,这种讨好型人格,来源于童年时期。

在童年时期,孩子的情感和生存都来自父母。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于是你得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特定的情形。这种状态,称之为“适应型儿童状态”。

苍鹭打了个比方,就好像一个星球上,只剩下你和父母三个人。你还很小,你需要吃饭,需要拥抱和爱,这些都要依赖父母。

如果你惹他们不高兴了,你害怕他们不爱你,于是你只能顺应着他们的要求去做。慢慢地,你养成了一种顺从行为,这种行为会影响你一生。

你的父母说毕业后回家乡考公务员,即使你内心想去大城市,但你最终还是依照父母的意愿。

你的上司说你的方案这要改,那要改,你二话不说马上改,即使你觉得你写的原方案更好。

你被迫顺从权威,为了让他们满意。

成长的本质是摆脱依赖关系,但是,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因为他无法摆脱依赖。

为了得到别人的爱,于是迎合别人,委屈自己。忽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这是蛤蟆得抑郁症的第一个原因。

他总是在满足别人的要求,而不是追求自己的意愿。

3、挑剔的父母,会对你造成一生的影响

我们身上同时存在着三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总是对你不满意,长大后,你也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qttmf_VCG41521815364

蛤蟆的祖父创建了酿酒厂,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祖父还拥有一个极其豪华的蛤蟆庄园,连王子和公主都经常来庄园举办午宴。

蛤蟆的父亲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祖父那样的人,可惜他没做到。于是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蛤蟆父亲从小就跟蛤蟆先生说,你的未来就是继承这家酿酒厂。

可是蛤蟆先生一点都不喜欢酿酒厂。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弥漫在空气里的异味,让蛤蟆感到相当讨厌。

父亲对蛤蟆先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父亲经常对蛤蟆说:“你让我太失望了!””你不准这样做!”

小时候的蛤蟆经常受到父亲的批评,长大后,蛤蟆父亲去世了,但是那种批评的声音并没有消失。它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蛤蟆的内心深处。它总是跳出来指责蛤蟆:你真是太没用了!我对你太失望了!

这就是蛤蟆身上的挑剔型父母状态。

你可以把挑剔型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你,给你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你。

蛤蟆问苍鹭:“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是这样吗?”

苍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qttmf_VCG41540961086

这就是蛤蟆抑郁的第二个原因。

他身上存在着挑剔型父母状态。

他总是谴责自己。

4、成长的本质,是摆脱依赖关系

处在儿童状态下的人,总是迎合别人。

处在父母状态下的人,总是谴责自己。

在这两种状态下,一个人的行为总是条件反射性的。“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可以说,就像实验里的狗一样,我们无法避免这种反应。”

只有在成长状态下,人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成长状态,指的是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我们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态,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獾是蛤蟆父亲的朋友,蛤蟆先生的长辈。他的性格像极了蛤蟆的父亲,专制、严厉。

蛤蟆先生是学校董事,得了抑郁症之后基本没去过学校处理事务。

獾来到蛤蟆先生的家里,命令蛤蟆马上写辞职信。獾要取代蛤蟆先生,自己担任学校董事。

实际上,蛤蟆还挺喜欢当校董的,他喜欢给学校举办运动活动。如果是以前的蛤蟆先生,一定不敢违抗獾的要求。因为他身上的“儿童状态”会让他做出顺应别人的举动。他的“父母状态”,也会谴责他,你太没用了,你应该把职位让给獾来做。

经过多次心理咨询之后,蛤蟆先生明白自己应该成长起来,他应该用理性来思考这件事,而不是总被情绪所控制。

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写信告诉獾,他不想辞去学校董事的职务。如果獾想要担任校董,欢迎参加下一次的校董竞选。

这么多年里,这是蛤蟆先生第一次违抗獾的要求。这一次,他内心不再恐惧不安,而是充满了力量和自信。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心理咨询过程,而是把人的心理运行机制都讲透了:一个人在童年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会如何延续到成年;一个人要如何超越原生家庭,实现自我的成长。

苏格拉底有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多少人即便是活到老,行事都是听凭情绪的调遣,而不是理智的选择。我们这一生,不是为了听从别人的声音,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