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走出受挫逃避的循环?
时间:2021-09-30 10: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你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工作中都体会到挫败感,一旦感觉自己搞砸了什么事情,整个人都会陷入到一种自责的情绪状态当中,愈演愈烈,还会导致做事拖拖拉拉。 害怕自己受挫所以逃避问题,又因为逃避问题而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又感到自责,陷入了一种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把自己可接受的活动范围限制得越来越小了。 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种循环里,也就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怎么样在获得意识之后,可以去破除某种一直困扰着你的循环。
受挫和自卑由何而来? 自信受挫 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意是一种“自信的受挫”。不满意后的这种失望难过导致对自己的指责,这种指责往往与对自我的高期待相关,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样子时,内心的负面情绪就从这里开始。 当我们深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却没有合适的解决方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自信就会面临特别大的压力。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为了对抗这种自信受挫的感觉,我们通常会寻求优越感,对抗你自己的感受所带来的压力,不仅治标不治本,还更容易引发对问题的暂时搁置和逃避。 人生的各种困难来挑战你,你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以至于前行受阻。
广场恐惧症 有些人害怕外出和集聚,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广场恐惧症”,有广场恐惧症的人会感到外界的人和事非常危险,会让人受伤害、受挫,必须逃离。 很多患有广场恐惧症的人,在极端的情况下长期生活在家里,拒绝外出,只有待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才有安全感。 在安全区域做着驾轻就熟的事,会有那种摆脱自卑的优越感产生,优越感维持自信,就不会受挫,既不用改变自己,也不用改变环境,只要缩在壳里一切都会很顺利。 用逃避来应对问题会让自己有暂时的安全感,大多数人都会对改变、暂时丢掉安全感望而却步。
为什么受挫后我们要逃避? 受挫给我们内心带来情绪压力,改变让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我们的改变并不是说“我要在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或者“我要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些对目标的过高期待让你放弃这些目标变得更容易,坚持则变得更难。 我们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情况下,总是用一个绝对且模糊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僵硬的看待自己现在的处境,缺乏灵活性。 无法平衡自己的既定目标和现实情况之间的差异,持高预期设定远超能力的目标,目标实现坎坷,进而受挫,不断受挫让我们逃避。
怎样解开受挫感的束缚? 避免进入受挫恶性循环 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个触发点是痛苦的感受,我们为了不承受痛苦选择回避,保护自己,这个恶性循环可怕到让我们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只为躲开,我们很容易有一种错觉,如果某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一旦生活中出现这件事,我们面临将是无法想象的恐怖。 这种感觉直觉,是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冲动,它并不代表是事实。 比如说我们小时候经历过很可怕的事造成的童年阴影,可能在后来的生活中依然有可能出现,我们不能任由其发展。 比如说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的自尊受损的体验,会使你将自我要求的标准定得很高,在以后的人生中,你很有可能把人生所有的事情都看成了考试,每天的生活都像在参加大考小考,那种持续的紧张感慢慢会吞噬自己。 小时候我们的自尊非常容易受损,比如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之间的议论。这种反馈的方式会被自己记下来,以后完成每件事,每当没有达到自己标准的时候。 你会用别人对待你的消极反馈方式来对待自己,你的自责也许是来自小时候接受反馈的一种方式。当你能够分清什么是自己的想法、什么是别人慢慢植入你脑中的想法,你离走出受挫的恶性循环就又近了一步。
逃出思维受限 受挫感的束缚之所以解不开,是因为你一直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兜兜转转。 马尔科姆在《Blink》中提到,我们是从潜意识出发做每一个微小的判断,你也许非常快速做了某个判断,实际上它可能比你花很长时间对一件事情精打细算最后做的决定还要更准确,这就是我们潜意识强大的力量,跟我们普遍的常识不太一样。 受挫感除了行动上的回避外,它最危险的地方,是让我们的思维受限。比如说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不可战胜的对手时,大多数人会默认自己取胜的概率几乎为零;在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世界中,总按照某种既定的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
发现“隐形优势” 受挫我们无法避免,如果一直让自己聚焦在受限的思维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自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这些优势绝对不是大众推崇强调的,自己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经常被别人夸赞的,在解决问题上可能帮我们实现逆转。马尔克姆在《逆转》一书中将它称为隐形优势。 当你察觉到现在的自己正处于恶性循环中,就已经完成自我拯救的的第一步,也不只是找到了这个关键问题,并且尝试更多地去探索自己多方面的优势特质。
寻求专业帮助 当你发现自己受困扰的程度还很强,说明可能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帮助可以去改变,可以尝试着用专业的咨询方式,让另外一个专业、中立、客观,并且能够真的理解你经历成长的人。 把这个模式的过程重新建立起来,再更新,你之前就是因为接受了消极的反馈,一定要学着从外部重新建立正确的反馈机制,在不断接纳正反馈的情况下,慢慢解开受挫感的束缚。
讲到最后: 我们的一生都要和自己的挫败感博弈,在逃避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之下,渐渐生出无能感,让我们陷入情绪内耗中。 这种力量使你的目标、你的理想和所有你想完成而未实现的愿望都会随着你每次逃避慢慢积累和蔓延,将你拽进温水煮青蛙的陷阱中,就好像在自己主导的生活中,放任自流本没有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