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连自己都不爱,怎么能够被爱?

现在它完整了,可是它却连歌也唱不了了。——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

被誉为天才诗人、插画家、歌手的艺术家

谢尔?希尔弗斯坦在他的经典绘本《失落的一角》里描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缺了一角的圆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只为了找到自己身上缺失的那一角。

1.jpg

有些人把它理解为爱情,代表着一个正在寻找着自己灵魂伴侣的人;也有人把它理解为成长,在生命的经历里试图让自己变得完整。

在生活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匮乏感,而这种匮乏的感觉,很有可能就是来自于爱的缺失。

一个缺爱的人往往会试图通过寻找一个爱人,来填补自己内心的这种感受。

只要遇见了一个与自己完全契合的灵魂伴侣,那么自己心里缺失的那一个角,就能够获得圆满了。

一个人内心对爱匮乏的感觉,往往会让自己产生一种“自我印证”的倾向,更有可能会爱上一些糟糕的人,来证明自己内心“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的消极信念。

或者在生活的种种细节里,寻找一些“TA不爱我”的证明。

最后陷入到了一种“缺爱”的恶性循环之中。

2.jpg

期望生命里出现一个能够拯救自己的人,是一种常常会落空的希望,因为很难会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读懂另一个人,而且与自己真正契合的人是否存在,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问题。

事实上,真正能够疗愈自己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缺爱是如何造成的

孩子只要心里觉得自己仍然是被需要和被关爱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忍受创伤。——卡伦·霍妮《如何化解内心的焦虑》

在谈论到自己身上的一些负面情绪惯性时,我们常常会从原生家庭里去寻找一些原因。

的确,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最原始的关系,大多数缺爱的感受也是来自于童年时期的一些相关经历。

3.jpg

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所说,一个人对爱的感知,实际上是来自于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与被关爱的。

因此,一个人内心对爱的匮乏感,通常来自于以下3个因素:

1.缺乏关注

被忽视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无法建立自我价值感。

2.缺乏理解

有的孩子虽然获得了父母的关注,但却没有被他们“看见”,无法获得理解。

3.缺乏回应

情感淡漠或者自恋的父母会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会对孩子的呼唤与求助做出冷漠的回应。生理需求没有及时地获得满足,或者缺乏与养育者之间肢体的亲密接触,都是一些缺乏回应的表现。

当然,一个人的情感创伤也不一定完全来自于原生家庭,童年时期的一些创伤也有可能来自于其他的因素,比如身体上的暴力、校园霸凌以及一些社会事件带来的伤害等。

缺爱的人如何疗愈自己?

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施琪嘉《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从造成缺爱的3个因素出发,事实上,也对应着3种自我疗愈的方法。

自我关注

自我理解

自我回应

而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4.jpg

第一,对匮乏感保持意识。

否认,是很多人在经历痛苦感受时习惯采用的一种防御机制。

明明很难过,却在心底告诉自己,我很好,我没事,我可以。

自我鼓励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前提是要承认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惯性地自我否认,养成了自我疏离的惯性。

当缺爱的感觉向自己袭来时,承认它的存在意味着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通过伪装来欺骗自己,“我真的很好”。

别急着通过寻找快感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孤独,自我麻痹往往只会让痛苦累积,直到有一天倾泻而出。

可以通过①写心情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经历、感受以及心情,②找一个真实或网络的虚拟“树洞”来倾吐自己的感受,③和好友或找一个咨询师谈论自己的生活与经历。

5.jpg

第二,思考这种匮乏感的来源。

很多人在思考自己“缺爱”的原因时,往往到了原生家庭这个地方就止步了。

但事实上,

我们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他们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能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了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创伤。

对于原生家庭的责怪可能能够缓解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责备,也能够宣泄一定的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可是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

再深入一步去探索自己,自我了解就是一个非常疗愈的过程。

第三,找到情感纽带。

欧阳娜娜的姐姐欧阳妮妮在一档综艺节目里提到,自己无论到哪,都会随身携带从小就陪伴自己的一张“小被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张小被子,很有可能就是欧阳妮妮在应对父母“缺席”时所依赖的“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指的是孩子用来寄托情感或者情感过渡的物品,它们通常是柔软的,可以抱在怀里的,比如被子、毛绒玩偶、旧衣服等。

6.jpg

在多胎家庭中,当老二出生时,父母对于老大的关注度往往会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有可能会自己寻找一些过渡性客体,来填补自己情感上缺失的感觉。

在经典的恒河猴实验里,心理学家哈洛发现,柔软的拥抱对于小猴子是否能够建立社交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结,通常也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柔软”。

有的人可能会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偶,精心地装扮它;有的人可能会购买一个柔软的抱枕,每天抱着入睡,并喷上自己喜欢的香水的味道;有的人可能会在关爱小动物的过程中获得疗愈,或者自己养一只宠物(需要谨慎考虑,弃养无论对宠物还是主人,都是一种情感伤害)。

心理学家的确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拥抱柔软的物品对于一个人的情绪有着很大的疗愈功能,尤其是与自己建立了情感联系的宠物。

第四,回应自己的需要。

自我肯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如果没有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之上,它也会变成一种“应该思维”,成为另一种对自己的情感暴力。

即总在想自己应该表现出自己积极的一面,而并没有真正地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肯定的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

①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建立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明白自己的一些“负面表现”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②与自己共情——关怀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否定它们;

③关怀自己的身体——负面情绪通常也会在身体上表现出一些不舒适的表现,比如头疼、胸闷等,轻轻地按摩自己感觉不舒适的部位,也是一种为自己舒压的方式。

在《失落的一角》里,缺了一角的圆终于找到了一块与自己完全契合的圆角,成为了一个真正圆满的圆。

可是它却发现,自己不能歌唱了。

“它现在完整了,可是它连歌也唱不了了。”

“于是它停下来,把那一角放下来,慢慢地向前滚动。”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的生命,都必然会经历一些创伤。

或许正是这些裂缝,才有光,照了进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