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每个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孩子种种不听话的、甚至无理取闹的行为,尤其是孩子的情绪失控、哭闹不止,很容易让父母难以忍受。但父母们可知,在孩子种种“无理取闹”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情绪方面的痛,比如不被父母接纳、不被父母理解,甚至是被误解等等。

不少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制止孩子的情绪:“不许哭,再哭让大灰狼把你叼走了。”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接纳,反而增添了恐惧。还有这样的话:“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心里会产生愧疚感。

一个孩的自信往往就是被这些不懂得如何来爱孩子的父母所摧毁的。也因此,没有无理取闹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孩子的父母。父母要做就是,别把孩子堵在情绪成长之路上。

3个真实个案告诉你: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正确?

接纳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评判方式的好坏

上周末的时候带儿子去绘本馆参加读书会,刚开始儿子就有点胆怯,不是愿意参与进去。过了一会比较适应了,才渐渐参与互动。读书会的中途我因为遇到一点事情不得不离开一下,正好那时他完全参与进去了,我就悄悄的离开了。

当我办完事情回来的时候,我看见他由馆长领着,眼泪才擦干,馆长告诉我他见我不在了,就默默的流眼泪,没有哭出声。其实我更愿意听馆长告诉我他大声哭。

我问他为什么哭,他说他害怕。他才三岁,这样压抑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对他的成长很不好。在家里的情绪通常都能自由的发泄,在陌生环境中怎么就这样了呢。我需要如何引导呢?

每个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都不一样,这会受到先天遗传,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后天教养环境的多重影响,单从孩子是大声哭出来,或暗自流泪的表达方式,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如果父母有人习惯于内敛式的情绪表达,孩子也会在生活中习得这样的情绪表达方式。妈妈可以在接纳孩子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引导,比如通过一些情绪管理类的绘本引导孩子认识、了解情绪,并掌握一些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另外,我更多地想说一说妈妈,离开孩子前,不能默不吭声地走开,必须要和孩子说一声,并且约定好回来的时间,并且不能失约。默默走开,是在孩子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把孩子置身于陌生环境中,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亲子间的信任关系。

3个真实个案告诉你: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正确?

孩子“无故发脾气”的背后,也许有着非常合理的需求,父母不能过于严苛/粗暴对待

我家小姑娘,这几天都闹过:

场景1:吃晚饭时,就要让妈妈抱,因为自己在幼儿园吃过了,没有食欲,就是想让妈妈抱。妈妈解释,可以坐在妈妈身边,“我就是要妈妈抱”已经开始声音提高,身体半躺,倒在地上。他爸说:“关禁闭!”孩子歇斯底里哭喊。爸爸重复说:“不要哭,停了再出去找妈妈。”

场景2:睡觉前,长裙穿了两天,并且睡前吃东西时已经弄脏了。妈妈说:“衣服脏了,今天洗了挂起来,明天穿干净的。”孩子:“我不!就穿这件!”。妈妈:“能不哭不喊吗?(妈妈后来控制不了,打了孩子)”

场景3:也是入睡前,冲了奶粉,躺下,比较晚了,孩子要看书,并且要读,不是讲。妈妈比较累,困了:“给你讲讲行不,妈妈眼睛疼”,孩子:“不行,就是要看书”

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她诸多情绪背后,其实有很多未能表达出来的合理需求,还有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捍卫自己权利的需要。

场景1:孩子不饿,就需要妈妈抱。那么妈妈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就好了。也许孩子只是想念妈妈的怀抱,或者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需要通过妈妈的抱抱进行自我情绪的安抚。我们为何不能满足孩子?如果不能一直抱,那也不用生硬地回绝,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个折中的办法,比如只抱1分钟。其实这样孩子内心对妈妈的依恋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场景2:告诉孩子洗完衣服、穿干净的,孩子并不会完全理解,不如换种表达方式,比如找另外一件她喜欢的睡裙,跟她说一些诸如这件裙子今天很想跟你一起睡觉之类的话,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边完成换衣服的程序。换衣服可以早一点,避开孩子闹觉的时候。

场景3:睡前的亲子阅读,是最好的培养亲子关系的时候,也是很好的催眠方式。可以跟孩子约定好看一本,然后睡觉,孩子能做到就要及时鼓励和称赞孩子。如果妈妈累了,也可以一起商量只读多少页就好了。孩子的决定得到一部分的满足,也就不至于跟妈妈进行过多对抗了。

3个真实个案告诉你: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正确?

也许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我家孩子很爱哭,不顺心了哭,达不到要求了哭,睡醒了哭,睡醒了看不到我就哭,孩子看我们的情绪,我们生气了也哭,不知道哪句话说错了也哭,自己要是想做什么或是想要什么,不说就是哭发脾气,让你去猜,好像我家孩子很没有安全感,这该怎么办呀?

显然这位妈妈根本不知道,也没有努力去了解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就急着给爱哭的孩子贴了个“没有安全感”的标签。有些孩子的哭,是和安全感有关系,但有些孩子的哭,是因为心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妈妈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哭,才能做好接下来的共情、安抚和解决。

哭是孩子宣泄情绪,表达需求不被满足的一种方式,妈妈对于爱哭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感到委屈”诸如此类理解孩子的话语,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发泄情绪。

等孩子的情绪稍微平复后,妈妈可以问问孩子:“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或者“你愿意跟妈妈说说你遇到的问题吗?”诸如此类有利于深入了解孩子的问话。

然后启发孩子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妈妈可以提出1-2个解决方案供孩子参考,让孩子选择要怎样解决。如果孩子偏于胆怯,妈妈可以带领孩子一起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

须知:父母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就是要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绪,才能在父母引导下学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

因此,在处理孩子发牌气行为时,你做对了没?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