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异地生活 让爸妈多些自在

中国自古崇尚落叶归根,但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为了子女“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他们甘当子女的“后勤部长”,继续为儿女操劳;他们虽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面临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语言交流困难等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候鸟式父母”。

  华中科技大学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由外地来武汉生活的老人感觉孤独,超六成人每天在家独处,他们也因此成为心理门诊的常客。

  记者近日也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社区和昌平区回龙观社区,随机采访了40多位外地来京老人,其中近七成是为照顾孙辈而来。对于在京的生 活,28位老人表示过不惯。在谈及最缺什么时,八成老人表示最缺语言交流,其次是没有朋友圈。还有近六成老人表示有机会就要回老家生活。“候鸟式父母”尤 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肚子苦水。

  生活不习惯。来自甘肃农村的张大爷始终用不惯抽水马桶,天天到小区外的公厕。他习惯饭后抽根烟,可孝顺的儿媳在这件事上反应激烈,让他非常为难。

  同好很难找。不仅农村老人“漂”到北京不习惯,城里来的老人也有难处。四川内江的邱红军是个麻将迷,来京后,却找不到会玩四川麻将的人,使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老伴分居住。广州来的唐阿姨说,老伴原本一起来京,但不习惯干燥的气候,没多久就打道回府。大半辈子从没分开过的夫妻分居两地,让她感到心碎。

  语言成障碍。来自山东威海的李大爷虽不用分居,但一口胶东方言让他不敢与人交流。偶然间,他发现小区有一辆“鲁K”牌照的车,让他仿佛找到了亲人。这辆车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在不在。李大爷说,如果遇到车主,他一定要用家乡话好好跟人聊上一次。

  后辈沟通难。李大爷的老伴丛姨习惯做菜放酱油,可儿媳口味清淡,吃不惯她做的菜。儿子心疼媳妇,说了母亲几次,让老人很委屈,甚至想撂挑子回家,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哪放得下啊。

  孤单、憋闷、没有归属感,是不少“候鸟式父母”的心理现状。离开家乡,脱离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他们陷入精神“孤岛”,导致自我封闭。老人心理本就脆 弱,爱琢磨,来到儿女家,有时会有寄人篱下的负面感受,价值感瓦解,产生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人老了爱看脸色,易受晚辈情绪影响,陷入“管状思维”怪 圈,也就是“钻牛角尖”。有时儿女的一个表情,就会令他们自责不已,怀疑自己做错事,情绪恶性循环,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障碍。

  “候鸟式父母”要想幸福,离不开自我调节和儿女关怀。

  对于老人来说,要多笑笑。台湾师范大学健康促进与卫生教育学系李思贤教授建议,老人要多给自己正向情绪反馈,做起来就一个字——“笑”。到社区或公园转 转,见人就微笑,即使“笑不由衷”也无妨。强迫微笑21次,就能真心笑出来。笑还会传染,能使人打开心扉,增加人际和谐,形成正向循环。兴趣爱好很重要, 有爱好的捡起来,没爱好的要培养。看到下象棋、打麻将的,主动去看看、学学。遇到京剧票友,上去打个招呼,交流心得。老人还要摆正心态,得“服老”。能过 去的就过去,能不管的就不管,大家才会轻松。有烦恼说给儿女听听,比憋在心里更能解决问题。

  作为儿女,也要多倾听,会沟通。卫生部生命 伦理委员会委员袁钟教授建议,在家庭决策上,子女要听取老人的意见。尤其在隔代教育上,尽管父母的理念可能落伍,也要恰当地沟通,不能粗暴地将意愿强加于 老人。平时多和父母交流,重视情感诉求,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李思贤建议,儿女要帮老人找回成就感和价值感,多给他们正面评价。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就能帮 老人走出自责或寄居的阴影,重建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归属感对老人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儿女要为父母与同社区老人搭桥,最好找到讲相同方言的老乡,帮他们尽快 地融入当地的圈子。当老人有“直把异乡当故乡”的感觉时,归属感才是真的有着落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