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学术不端,防范学术腐败
时间:2018-08-19 15:09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2018年8月16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上海市科协、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书香复旦’上海书展系列活动——研究生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课: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出席本次活动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张人禾,来自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市科协的学者吴宏翔、朱宝荣、陈敬铨、杨庆峰、苏祺、潘星等,还有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领导王卫东、徐惠平。与会专家围绕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什么是学术研究栋梁之材的必经之路
张人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创新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学习阶段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开始,是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质、锤炼科研作风,为今后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强调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弘扬学术道德,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材具有持续而长远的影响。近年来,复旦大学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生一定要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态,养成恪守学术规范、勤奋学习、努力钻研、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这是成为未来学术研究栋梁之材的必经之路。 研究生们要多读几本“厚书”,少看几封“微信”
吴宏翔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抓好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群体中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数量也在增加。产生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一是自身学问不扎实,二是外界诱惑难抵制,其本质是缺乏科学精神。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通过持续开展教学、宣传,以及组织编写《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教育百例》等系列教材等,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对学术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自身的学术行为。步入网络化的今天,我们面临阅读时间减少、阅读内容碎片化,我们呼吁“利用碎片的时间,阅读完整的内容”,多读几本“厚书”,少看几封“微信”,努力克服“伪创新”,静心塑造“厚厚”的自己! 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立身之本
苏祺 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办公室副处长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后备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队伍的中坚力量,事关我国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大局。研究生阶段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科学道德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是学术研究的立身之本,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科学道德养成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对研究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引导研究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是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用生动的案例讲透学术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陈敬铨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科学研究活动要健康运行,必须倡导负责行为,负责行为依靠道德准则来维系,如诚信准则、严谨准则、尊重准则、公开准则、公正准则、责任准则等。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有许多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学术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一些案例从正面告诉我们,遵循学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推动科学研究活动开展的作用和意义;另一些案例则从反面告诫我们,违反学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给科学事业带来的损害和警示。研究生要成为合格的人才,除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以外,还必须加强在学术道德与科学品行方面的修养。案例教育能使研究生在这一方面获得启示和借鉴。 学会克制,远离“学术高压线”
朱宝荣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学术造假、剽窃、抄袭事件的引发多半与研究生的侥幸心理和情绪冲动有关。如何克制侥幸心理和情绪冲动,使自己行为取向始终为理性所掌控?科学实践表明:只要研究生能提高认识水平、强化自律意识,同时切实了解、熟悉与牢记学术研究各环节应遵循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懂得学术活动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碰到困难或者诱惑时,又能凭借自身顽强的意志克服冲动与杂念。这样,就能使自己的行为取向始终为理性所掌控,远离“学术高压线”。 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如何从单一质量观向全面质量观转变
刘学礼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正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的单一质量观向全面质量观转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更加注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不容忽缺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国内外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乃至全社会的关注。1995年美国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研究会发表的《重塑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了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近年来,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纷纷制定了“科研行为道德规范”。如何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纳入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环节,并构建长效机制,是一个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 如何防止科学研究功利化
潘星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职员、历史学博士
科学道德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不可逾越的底线,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研工作者理应从一开始就养成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但是,纵观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学术科研界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不端的事件时有发生,涉及其中的不仅有知名科学家,还有普通科研工作者,也有不少研究生。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不端的具体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即不是出于热爱科学和纯粹追求科学真理来从事科学研究,而是把科学研究功利化、利益化,急于想从中获取利益。因此,要想彻底解决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不端的问题,就要从源头上着手,想办法激发广大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 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可走
杨庆峰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教授
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学术研究将成为一种新的、充满挑战性的去追求真理的任务。在追求真理时,有平坦和坎坷两条道路。坎坷之路,意味着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付出、有痛苦,更有收获的惊喜;平坦之路,却无法让我们走进真理。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有些研究者试图走出一条捷径,采取抄袭、造假、欺骗等手法,这些只能成一时之事、获得些小利,然而事发之后却会葬送自己,甚至牵涉他人。也有些人能够勇敢面对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缺陷,积极采取措施补救,为学术界留下不少佳话。通过这些人这些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可走! 做学问务必做到严谨求实
王卫东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我曾经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葛剑雄教授求学,有一次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想引用的一个材料,在两本书中的出处不同,结果验证后发现,这两本书给出的出处均不属实。对此,葛先生告诉我,如果使用这个材料,可以注明转引自哪本书,然后加注说明没有查到原文。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从此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编辑,都非常重视史料来源,务必做到严谨求实。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