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母亲的原型
时间:2018-06-08 15:13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在我咨询的案例中,经常会发现和母女关系有关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很多来访者母女关系不够亲密。比如,女儿不会跟母亲撒娇,甚至不会跟母亲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包括伤心、悲哀,或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母亲也不会跟女儿沟通,有些做得好的母亲会跟孩子象朋友一样相处,但她却没有办法让孩子对她产生依赖和信任的。 我想,一个人最基本的安全感应该是从母爱中获得的,但恰恰有一些母亲不会表达自己的母爱,或者是她自己也没有得到过,那么,帮助她们重新构筑亲密关系,就会成为咨询中必经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建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必须拥有一个可以带来爱、宽容、接纳和安全感的母亲形象,这要牵扯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型概念――母亲原型,这是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所共有的,代表着一切滋养和包容的原型形象。 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言行对女儿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有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母亲是建立成年女性模型的最直接的来源,当这一模型在女儿心中树立后,女儿所表现的女性气质和母亲气质,会与这个模型惊人地一致。而我的治疗,是让女儿看到,在这个模型之外,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有另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爱和包容的母亲原型,当这个原型被唤醒以后,女儿就可以很容易帮助母亲,或者帮助自己的女儿,重新构筑一种亲密关系。 在我用意象对话技术唤醒母亲原型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案例一:女儿,30岁,是家中乖乖女,离婚,现与父母同住。12岁时开始离开家读书,有一个小两岁的弟弟,是家中的淘气大王。 来访者无法与母亲亲密相处,家中的关系是“相敬如宾”型,这是一种相对于家庭而言很疏远的关系,当来访者尝试与母亲近距离接触,既伏在母亲肩头哭泣时,被母亲推开,母亲很不习惯跟女儿的身体接触。但母亲愿意跟女儿在言语中进行交流。很显然,对一个女儿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来访者的母亲曾对女儿说过,很遗憾自己的母亲没有真正让她尝到过母亲慈爱的感觉,那是一个很严厉的老太太。她很难过自己从没有跟母亲有过亲密的感觉,但她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把这种遗憾传给自己的女儿。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她们不愿意去做,而是不会。很多母亲都不会用真正母亲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亲般的爱抚,她们心底深处的母亲,睡着了。我的来访者懂事、听话,从来就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就连12岁独自离家,都不曾让父母担心。 在意象中,来访者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孤苦无依,可怜地哭泣着,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疼惜,同学也不理睬她。我教她自己用双手交叉抱住自己的双肩,同时想象另一个30多岁的、成熟的“子人格”抱着这个12岁的小女孩,安慰她,抚摸她,轻轻地拍着小女孩的肩膀,跟她说,‘有我在,我在这里陪你,不用怕,我永远陪着你,我很喜欢你啊’等等。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哭泣慢慢和缓,继而停止下来,来访者觉得很舒服。在以后的咨询中,继续重复这样的场景,直到意象中的小女孩不再哭泣、开开心心为止。随后教她学会在母亲面前撒娇,例如:让母亲帮助自己找一样东西,母亲居然将家中大大小小的柜子都翻了一遍,来访者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她从没有让母亲为自己操过心。此时提醒她母亲其实很想为她做些什么,只是不会也没有机会而已。随后,当来访者有一次撒娇,让母亲为自己洗一件小衣服时,母亲爽快地答应了,令来访者惊讶不已,她没有料到,母亲其实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知道该为她做些什么。做了这些之后,来访者内心的安全感加强了,也打破过去的习惯,敢对母亲说出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感觉了,母亲也渐渐地开始改变态度,最后,接纳了女儿可以偶尔伏在自己的肩头撒娇这样的事情。这是一个通过女儿的来改变母亲的事例。 而我下面将要叙述的案例正好相反,这是一个双重身份的来访者,35岁,有年迈的母亲,有8岁的女儿,她跟女儿的关系一直都不好,女儿很怕她,母女二人单独在家时,除了女儿的学习外,无话可说。我的来访者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对她都很严厉,从来不肯抱一抱她,她用乖巧和听话来尽量讨得父母的欢欣。在小学时,她曾被邻居性侵犯,因而造成她一系列的问题,但她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母亲,因为,她认为母亲不会帮助她,甚至有可能责骂她。在对女儿的事情上,她认为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太软弱,所以会被别人欺负,她不愿让女儿象她一样软弱。所以她严厉地强迫女儿要学习好,要性格坚强,结果,女儿在她强力的压迫下,反而越来越懦弱,也越来越疏远她,而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女儿跟她当年简直一模一样。当我要求来访者跟女儿亲近,陪女儿玩时,我发现她根本就不会,她甚至不会跟女儿做任何游戏。第一天的作业是陪女儿看童话书,讲幽默故事,结果是母女俩相对打了一晚上哈欠,讲出来的笑话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