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我和母亲总是相爱又冲突

  母亲是每个第一个模仿的对象

  婴幼儿时生病,母亲彻夜守护。上学后,母亲又得为班级活动做点心、参加亲子活动。母亲也是青春期第一个带女儿买内衣的人,准备迎接月经到来,女孩变,又得跟女儿无所不谈,从化妆打扮到学业科系,到明星偶像、评比男生、性观念……当女儿第一次出外约会时,母亲还是那个安慰父亲别太紧张的人。

  等到女儿做了母亲,女儿又从母亲那学习如何照顾孩子,甚而母亲还得替女儿照顾下一代,好让她无后顾之忧。现在的亲子教育还在要求新一代母亲,还要教你的女儿“学会爱自己”。母职之沉重,不可言喻。

  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人生道路就与母亲息息相关。在其传世名作、散文集《留言》的多篇文章中,她谈到了自己眼中的母亲。小时候每天早上女佣都要抱她到母亲床上去,跟着母亲背唐诗,下午则跟母亲学认汉字。母亲还很喜欢新小说,她坐在抽水马桶上看老舍的《二马》,一面笑一面读出来,张爱玲则靠在门框上笑。对母亲的美好记忆,使成年后的张爱玲仍对老舍的《二马》情有独钟。母亲早年对她的熏陶,显然有助于她艺术直觉的养成。

  父亲想要她成为一个旧式的大家闺秀,在家里接受全部教育,母亲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进了新式学校,希望她能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并为她取了“张爱玲”这个日后名闻遐迩的名字。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新女性,母亲深刻影响了张爱玲。为了抗议父亲纳妾,母亲远赴重洋到法国学画,当父亲企图花光她的钱以便把她拴在家里时,她就与父亲协议离婚,放弃了富裕舒适的少奶奶生活,选择了职业妇女这条充满艰辛坎坷的路。

  母亲的这种人格力量和她所展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极大地吸引着张爱玲,日后她最终背弃父亲,走进了母亲的家庭。像母亲一样,她也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职业妇女。张爱玲一生都对母亲怀着温馨的记忆,她保留着母亲的多帧照片,对母亲引以为豪,在晚年出版的《对照记》中,她深情地回忆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说她踏着一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母亲是“最勇敢”的。

  母亲在女儿身上塑造理想中的自己

  她们是把女儿带进世界的人,无论几岁你去找她,她似乎永远有答案,对女儿的爱总是无条件。母亲自然而然就在影响女儿。然而,母女关系并不是都那么甜蜜或圆顺的。

  每个女孩出生时,人们常不自觉地期望女儿像妈妈。很多母亲也希望女儿的价值观与自己一致,女儿拥有所有我的优点,至于我的缺点则最好一点也没有。母亲在教育女儿时,不自觉地也在模塑一个理想中的自己,自己当年学不会或失败过的项目,最好女儿不再碰到,最好她比我更成功。

  这些心境在普天下母亲身上可看到。

  女儿通常对母亲也有很高的期望,也常根据母亲对她自己的自尊自重的程度,而构筑起自己对自己自重自惜的意识。学家发现,欠缺自信的母亲,女儿通常也不知如何定位自己。

  女儿都有种希望,期待母亲的认同,真正被母亲喜欢和接受。母亲对女儿的称赞,往往比十个同学的称赞更重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