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中医 > 访古寻源 >

五代、宋中医

  五代 (公元907~960年)

  * 后梁 公元907-923年

  * 后唐 公元923-936年

  * 后晋 公元936-946年

  * 后汉 公元947-950年

  * 后周 公元950-960年

  由于唐朝的崩溃,中国再次分裂,有一系列短暂的朝代在开封建立统治王朝,而其他地域也各自形成独立的州郡。

  辽国 (公元 916~1125年)

  辽国是由契丹部落在北方建立的强势王朝。宋朝时,必须支付极大量金钱给他们,以维持和平的关系及避免侵犯。

  宋朝 (公元960 ~ 1279年)

  * 北宋 公元960 - 1127年

  * 南宋 公元1127 - 1279年

  关于宋朝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全统一中国,北面有契丹建立的"辽"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西部有吐蕃势力;南面又有"大理"及丁琏王朝。这些政权及势力由始至终威胁宋朝。最后北面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于公元1127年挥军南下,迫使宋廷迁都至南方的临安,形成了南宋北金对峙百余年的局面。直至公元十三世纪末再次被蒙古统一。

  宋朝在农业及手工业发达的基础上,社会产生力提高,商业发展迅速。因此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冒起,但他们大都沉溺在安逸奢华的生活。同时海上贸易亦因商队增加,以及陆路混乱而迅速扩展。另一方面,很多新思想涌现了,对医学有一定的影响。儒学思想亦再次复活,哲学家称之为新儒学。宋朝廷内的改革派及守旧派时有斗争,北宋首相 王安石(公元1021-1068年)就是改革派的表表者,他致力推行著名的"新法"改革,促使医疗体系及有关机构改进,例如设立御药院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等。

  印刷术使医籍普及

  虽然印刷术早在公元868唐代年间已存在,但在公元1040年,筚升将之改良为活字印刷技术,使印刷术跨进一大步。此后医学及科学的著作大量出版,促进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宋代还专设"校正医书局",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学家及其他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很多医籍如《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都是经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此外对著名医籍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注释也相继出版,对当时医学发展非常重要。

  宋政府和医家编著了大批书籍。宋廷曾多次向全国征集资料,编成统一医籍发行全国。一方面整理了前代的本草文献,并总结对药物学之新经验;因而当时有大量本草药典出版,成为同期世界药物学领域中的先驱。

  另外,宋廷又设立"尚药局",广泛地收集宋代以前之方剂及民间验方,编成大型方书。宋代名医既多,亦都编撰各自的验方传世。《太平圣惠方》是首部编著的大型方书,由宋廷任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于公元982年。本书共载16,834个处方,并对方剂、药物、病证及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出版大量及多种类别的医籍,反映当时学获得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

  宋政府把医药行政及医学教育分立起来。设立"翰林医官院"负责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王安石变法后,学校体制及教学内容又有改进。"太医局"是专为医学教育设立的机构,已扩充成为皇家医学院。医学校的社会地位提高,吸引了不少儒生学医,儒医迅速增多亦是促使中医学发展的原因。之后各州镇府均仿照"太医局"开办地方医学校, 使中医更加普及。

  医学生考试制度完全仿照朝廷太学招募方法,根据成绩或治愈率决定升迁。而医学部亦增分为九科:

  1. 内科 6. 皮肤及骨科

  2. 风科 (如中风病) 7. 产科

  3. 儿科 8. 针灸

  4. 眼科 9. 创伤及咒禁科

  5. 耳鼻喉齿科

  当时医学生之理论教材,除了有前唐时必修的医学文献之外,还新增了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著名医家及诗人杨介,总结对处死犯人的解剖经验,描绘成图谱《存真图》,使到当时医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加深。

  另一个医学教育的突破,是翰林医官尚药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研制了两具与成年男子体形相等的"铜人",并且奉御总结针灸名著,撰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体表刻穴657个;医生考试时,先将铜人外表涂蜡,往体内注水,并穿上衣服。针刺中穴位则水会流出,否则针就刺不进去,这样就可以判断受考人对穴位的掌握程度。他的著作不但印行,还刻成两座石碑,立于当时首都开封,作为公众参考。是中国针灸史上新的里程碑。

  病因病机学发展

  先前曾描述,公元1174年陈言提出了新的病因学理论。他的著作《三因极--病证方论》,将复杂的病因归为三类: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这种分类虽与汉代张仲景所述略同,但内容有所发展,即对各类病因概括得更具体,其范围亦较全面,更符合临床应用。三因分类的原则,一直为后世医家遵循。

  法医学的重大发展

  《洗冤集录》是宋慈于公元1247年完成 的著作。本书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验,现场勘察,死伤原因鉴定,各类中毒急救及解毒方法等,分析详细并且非常切合实际。据书里内容,如是中毒身亡,死者会表现青或紫色皮肤,嘴及眼睛张开,手足指甲呈蓝色,眼、耳、口、鼻都可能有血液流出。要证明中毒,可把以肥皂水洗过的银针探入受难者口中。如银针变黑并不能抹掉就可证实。此书成为中国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及依据,一直沿用600多年。并被翻译成至少5种国外国语言。

  儿科及妇科的发展

  宋政府不但注重医学文献出版事 业,也非常鼓励医学研究及实践。儿科及妇科因而发展成独立专科。并取得重要的成果。

  儿科专家及专着中,以钱乙和他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代表。其弟子阎孝忠于公元1119年把他的理论及经验整理成《小儿药证直诀》。此书是儿科专着,包括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此外痘疹(天花)、水痘、麻疹等发疹性儿科传染病,已能进一步鉴别,并详载其证侯及治法,颇有创见。

  宋代已经在大城市设立公众福利事业,开始出现药房、医院及孤儿院。都市化使政府要积极面对公共卫生问题,如南宋某些城市每天都有街道清洁、夜间粪便收集及使用痰盂的设施。宋政府亦开始有防疫政策。当时天花流行,导致新生儿死亡率很高,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注重。

  妇科及产科亦开始独立发展,当时最大成就的是陈自明(公元1190-1270年)及所着《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主要讲解妇科方面的月经、生育以及常见疾病,而产科有胎教、妊娠、难产及产后疾病等。本书述及的难产问题包括臀位分娩、肩位分娩及面位分娩等,内容非常丰富。

  中外医药交流

  由于海上贸易扩展迅速,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据记载由阿拉伯商人经海上,运往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各地的中国药材有60多种,其中包括朱砂、人参、牛黄、茯苓、附子、胡椒等等。当时牛黄被视为珍贵物品,专供防疫之用。十一及十二世纪之间,中国与高丽、日本、东南亚及阿拉伯国家都有紧密的关系,有助于医药事业的交流。在众多进贡给皇帝的珍品之中,很多都是药材或用来制药的原料,包括矿物质、植物及动物类如犀牛角、象牙、玫瑰水、珍珠、珊瑚及甜瓜等。另一方面,中国亦赠送很多医学文献或医师到那些国家,促使他们的医学发展。所以现今很多在中国失传的医学古籍,都可在那些国家发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