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中医 > 访古寻源 >

中医与易学之间的关系

  与易学之间的关系初探《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经典,这就决定了后世的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要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的前身是《易经》,而《易经》在春秋以前只是一本卜筮的书,这样的定性并没有贬低《易经》在当时的地位和重要性,这是由卜筮在当时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的。卜筮的活动在周朝归于春官宗伯管辖的事务,这种活动是古人与神灵相沟通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平常的百姓,事无巨细,在做事之前必须先要从神灵那里寻求吉凶,以便作出决断。因此,卜筮在古人那里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活动。《易经》在当时就是指导人们如何与神灵沟通的阶梯。

  《易经》自从诞生以后经历了由《易经》到易传,再从易传到后世的庞大的易学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春秋时期孔子对《易经》作传,开创了易学的易传发展阶段,其内容主要是儒家用来阐释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的义理的,继而形成了后世的关于易学的义理学派;《易经》原始预测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演变并没有消失和减弱,其具体的预测技术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和丰富,这就形成了后世的关于易学的术数学派。易学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趋向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可以和儒学、道学并驾齐驱的易学文化体系。

  甲、医易同源

  中医既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必然会遇到与易学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世人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说法,一种是医易同源说,一种则是易为医源说。“医易同源说”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阴阳理论是中医和易学的元理论框架,阴阳理论在易学中用于阐释人事的变化,而在中医中则用于阐述人体的机理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阴阳理论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的不同的理论体系。明代的医家张介宾在其著作《类经附翼》中的《医易义》一文中阐述医易相通和同源的义理也正是从此入手的。 “易为医源说”这种说法则完全是对中医和易学各自起源的一种误解,下面详细分析之。

  我们知道《易》在春秋之前是与《诗》、《书》、《礼》、《乐》和《春秋》并列的。从后五经的内容来看,我们看不出《易》对其内容有任何的实质性影响。无论是《诗》、《书》、《礼》、《乐》,还是《春秋》,这些经典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民族的长期的生存实践。这些经典只是中华民族对自己生活实践的不同方面的总结,包括《易》。《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与《易》经之间的关系如此,那么中医的起源也是如此。

  中医的起源同样是源于上古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医学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这种传说虽然无法考证,但它却明确了中医的起源。古人在采集食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动植物,一旦误食这些动植物,必然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反应就为这些动植物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提供了经验基础。古人们仅仅知道这些动植物的治疗作用并不够,他们还要对人体正常的机理、病因病机、治疗理论以及相关的药物形成可以传授的知识,于是他们就会从人们对自然的普遍认识中汲取相应的理论来完善医疗知识。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人长期生存实践总结出来的最早的对自然事物的系统认识,那么它就必然会被古代的医家用于认识人体机理和疾病的治疗。

  阴阳理论虽然为易学和中医所共有,但是并不能说中医的阴阳理论就是来自于易学的,中医和易学只是古人把阴阳理论用于阐述两种不同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理论体系,《易经》虽然是最早出现的,但它与中医理论依然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源流的关系。此外,五行理论并没有见于《易经》,虽然后世的易学家把五行理论引入易学中并大大地丰富了易学,但是五行的系统论述和应用是在《黄帝内经》中。

  因此,我们可以把《周易》和《黄帝内经》看作两种同源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毫无根据和思考地说中医源于《周易》。

  乙、既济卦卦象与中医心肾相交理论

  易学和中医在后世的平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借鉴和渗透,各自向对方取其所需,以完善和创新自己的理论。比如易学的术数派就从中医具体发展起来的五行理论汲取一定的内容来完善自己的预测体系。后世的中医学家也不断地从《周易》中汲取有用的养分,比如从《周易》中的既济卦的卦象得到启示衍生出后世的心肾相交理论。

  既济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它的组成是坎上离下,即水在上而润下、火在下而炎上的水火相济之义。后世的中医家用这个卦象来类比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继而提出了著名的心肾相交理论,即肾属水、心属火,心肾要相交,达到肾水能滋润心火、心火亦能温煦肾水,继而保持阴阳互为根本。如果出现水火相背而不能相交的未济,那么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诸如真阳外浮、下焦虚寒、多梦以及真寒假热等症状。凡是根据临床辨证判断为心肾不交的疾病,就需要从水火既济的心肾相交理论入手,进行遣方用药,以便祛除疾病。

  中医使用的类比思维可以从周易的卦象之中得到众多的启示,二者相参可以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丰富提供可资利用的资源,这都是需要后世医家所要用心的。唐朝的孙思邈有“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之说,把学习《周易》作为提高中医家医疗水平的必要条件,而中医的水火既济理论也正是孙思邈从《周易》的卦象中启示而得出的。由此可见学习《周易》在研习中医理论时的地位和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