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名医—巢元方
时间:2018-06-10 10:46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巢元方,隋代医家。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一说为西华人。大业中(605年-616年)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 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撰《养生方导引法》,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钟病候,大都附“补养宣导”法,“以代药品”。如“风痹手足不随候”,其“补养宣导”法:“左右拱手,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据《开河记》记载,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起坐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肥嫩的羊,蒸熟掺药食下,就可治愈。麻叔谋依方配药,蒸而食之,药未尽病就治愈了。巢元方又叮嘱他用杏酪五味并佐以羊肉,一天吃几枚,可使疾病不复发。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巢元方奉皇帝命令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共67门,载列证候1739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对疾病的治疗,一般并不论述,但也有部分疾病讨论了诊断、预后,以及导引按摩、外科手术为主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步骤。这与当时隋炀帝下令编纂的方书《四海类聚方》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即前者专述理论,后者专述治疗,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较为全面的医学配套著作,可惜《四海类聚方》早已佚失,使我们不得探其真面目。虽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并对隋以后两代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重。 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主要是历代及民间方剂、验方单方,卷帷浩大的大型方剂学著作《四海类聚方》2600卷编撰成书。由朝廷下诏,命巢元方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病因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就是在这社会时代背景下成书问世的。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册中第一部系统化、科学化地详细论述疾病发生原因、证候表现及分类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足见巢元方对这部巨著问世刊行之功高不可没。《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按病因证候分为67门,共载列专论1720条。书中每条专论包括疾病发生原因、病理转、病变表现,专论后附有导引按等外治方法,却不同于历代方书那样列法载方,以示本部巨著专为探讨诸病之“源”、“候”而设。《诸病源候论》问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证候学理论得以系统建立。它“荟萃精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唐代孙思邈撰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著《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惠方》,其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