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中医 > 访古寻源 >

参配丹参,陈皮配青皮,能治这类病

 


党参丹参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补气作用,性质和平,不燥不腻,为肺脾气虚之要药。气能生血,气旺津生,又有养血、生津的功效,故也适用于血虚、津亏之证。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功能活血通经、凉血消肿、清心除烦。妇人明理论》云:“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二者合用,补气养血效果增加而不会导致气机郁滞、瘀血内停。

另外,丹参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黏膜恢复,起到消炎生肌的作用,慢性胃病每用之。口干舌燥、胃阴虚者,多用北沙参配丹参;大便干燥者,多用滋阴润燥的玄参配丹参

青皮配陈皮

二药均为理气佳品,青皮力猛,沉降下行,主疏肝胆,破气滞,散结止痛,主治肝郁诸证;

陈皮力缓,温和不峻,质轻上浮,主理肺脾气滞,长于健脾理气、燥湿化痰。脾胃为后天之本,“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当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治疗各类疾病过程中应始终顾护脾胃功能,即“存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二药配伍,一升一降,疏肝解郁,健脾理气,既提高理气消胀的功效,又不致伤脾碍胃,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证的治疗,效果颇佳。

白芍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归十二经,有补脾、润肺、解毒、缓急等作用。可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能缓解拘挛而止疼痛,还可缓解药性之峻烈。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补血敛阴、平肝柔肝的作用。白芍、甘草相合即是古方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肠疾病中肝脾失和之腹中挛急作痛以及泻痢腹痛等。常用来治疗顽固性腹痛、胃痛或胁痛

二药配伍,属酸甘配对,白芍柔肝敛阴,甘草甘缓调养,合用养阴补虚之力增强,并有缓急止痛的作用。研究表明,白芍中芍药苷有抗炎作用,甘草含甘草泛酸,有保护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此,芍药、甘草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也常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柴胡配郁金

柴胡味苦,性平,归肝、胆经。可升可散,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升举清阳之气,且可疏散肝气而解郁结,为疏肝理气之要药。

郁金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肺经,体轻气窜,其气先上行而后下达,既人气分,又达血分,凉血活血,为疏肝活血之要药。

两药配伍,一气一血,气血并治,可增强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用治情志失调所致的胃痛、胁痛有妙效。

芡实配莲子

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其味甘补益,味涩固敛,既能扶脾气祛湿邪以止泻,又能益精以固下元。

莲子甘、涩、平,人心、脾、肾经,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芡实较莲子偏于固肾涩精,并能除湿,莲子较芡实长于益脾,且能养心宁神。

二者性能相近,都能补脾止泻、益肾固下。常将二者合用,治疗脾胃虚弱、久泻不止。

仙鹤草配白及

仙鹤草苦、微涩、辛,性平无毒。归肝、脾经,能消积补虚,治“脱力劳伤”。又具收敛止血之效。

白及辛、甘、凉,归肝、胃经,能补肺生肌,化瘀止血。

二者均有止血之功,历代医家均视为治疗内外诸出血证的要药。止血而不留瘀,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溃疡出血、胃炎出血的治疗,功效奇佳。

茵陈配虎杖

茵陈味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渗湿而利小便,可清热化湿,退黄利胆。

虎杖味苦,性寒,归肝、胆经,能燥湿清热,可清热化湿,利胆退黄。

二者合用,常用于治疗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的黄疸。治疗消化系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差不食、胃脘堵闷、舌苔黄厚腻等湿热证,疗效亦优。

金银花配野菊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人肺、胃、心、脾经,质地轻扬,气味芳香,既能清气分热,又能解血分毒,善治外感风热,表证未解、里热又盛的证候。

野菊花味苦、辛,微寒,归肺、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善治痈疮疔毒、咽喉肿痛等。

两药配伍,可增强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力,又可疏通气血而消肿止痛,用治口腔溃疡咽炎扁桃体炎有奇功。

赤芍配白芍

白芍味苦、酸,微寒,以补为功,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赤芍味苦,微寒,以泻为用,具清热凉血、化瘀止痛之效。白芍酸性收敛,以补为功;赤芍味苦疏通,以泻为用。

两药配伍,一敛一散,一补一泻,互相配合,增强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柔肝止痛之功,凡胃痛、腹痛、胁痛用之有效。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