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胎龄儿如何在生长上“发力”
时间:2018-07-12 13:27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现在有不少孩子,虽然足月出生,可从出生时起就比别的孩子要“矮”一截。这种足月诞生,但一出生身高和体重就低于标准,出生体重多低于2500g的孩子,被称为“小于胎龄儿”。 “小于胎龄儿”不用怕 对于“小于胎龄儿”来说,如何在生长上“发力”很重要啊,否则他们可能持续身材矮小,最终影响孩子终身的身高。那么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们不用害怕“小于胎龄儿”,因为宝宝出生后如喂养得当,不生病或少生病,生活规律,精神愉快,不少孩子会在生后两个月开始出现生长追赶,到6个月时生长追赶最为明显,大部分宝宝在2岁时都能追赶上正常儿童身高。但的确有10%—15%的儿童在2-3岁时,依然没有追赶上正常儿童的身高,那么他们一生身高矮小的风险就很大了。其中多数患儿在成年后,身高仍处于正常平均身高减去2个标准差以下,即属于身材矮小。 据统计在成年人身材矮小中,约20%是“小于胎龄儿”导致的。所以,家长应该对“小于胎龄儿”宝宝给予持续关注,从宝宝出生到两岁期间,如果宝宝能追上标准身高,就过了这道坎,生长能力没问题,反之就说明孩子可能存在生长障碍。如果到2岁时还不能出现充分追赶的“小于胎龄儿”,则需要接受治疗,否则以后与同龄人身高的差距将有可能越拉越大;而3岁以上仍出现无生长追赶的“小于胎龄儿”,则很难再获得生长追赶。 越早治疗身高增长越多 大量研究表明,矮身材开始治疗时的年龄越小,身高越矮,体质量越轻,最终身高增长越多。参照目前我国2岁儿童的身高标准,男孩平均身高为88.5厘米,女孩为87.2厘米。如果孩子足月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两岁时男孩身高低于81.6厘米,女孩身高低于80.5厘米,家长就应带孩子尽早就医,一经确诊,即可开始治疗。 在治疗中,我们可能会用到生长激素,但对于这种“激素”,家长们的态度比较两极分化。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个子有点“矮”,就不问青红皂白,要求使用;还有些家长看见“激素”两字就很害怕,担心这么小的孩子长期用会有不良反应。 其实,生长激素是调控人体从出生到成人的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也是唯一使骨骼线性生长的激素。作为药物使用的生长激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与人脑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完全一样。临床应用中,约有1%的身材矮小患儿出现副作用,常见的有:注射部位局部一过性反应(如疼痛、发麻、红肿等)和体液潴留的症状(外周水肿、关节痛或肌痛),我们临床用药观察发现,这些副作用一般发生在开始治疗的早期,持续几天,其后随用药时间其发生逐渐减少,罕见影响日常生活。 关于激素的安全问题,家长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经过诊断,“小于胎龄儿”确实属于未出现追赶生长的情况,仅仅注意饮食和加强运动并不能很好改善孩子的身高状况,此时就需要及时使用药物,否则可能导致孩子失去最佳长高时间。 因此,在符合适应症的前提下,合理使用生长激素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反而可以避免孩子今后因为矮身材而面对更多问题。当然,如果不符合适应症,或者孩子其实并不矮小,就盲目使用生长激素,这肯定是不可取的,应该尽量避免。
婴幼儿应定期生长检测 最简单的判断身高生长速度是否正常的方法是,将不同年龄时间点测量的身高数据记录下来,并描记在生长曲线图上。如果孩子自身的曲线沿着其中的一条线平行上升,就表明生长速度正常。如果曲线变平或下降,说明生长出了问题。建议关心、爱护孩子的家长每3-4个月或至少每年精确测量1次孩子的身高、体重,并把测量的数据和测量的时间(准确至年月日)仔细地记录和保存。 最好同时也把测量数据描记在生长曲线图上。将几次描记的点连接起来,就是该儿童自身的生长曲线。把该儿童自身的生长曲线和正常儿童人群的标准曲线相比较,可很直观容易地判断身高发育是否正常。如果孩子的生长曲线一直沿着一个等级线延伸,则是健康正常的表现。如果曲线突然从一个等级走到低一个等级,则提示有不利因素干扰了孩子的生长。 何松明 整理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