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很多知识,都对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情绪有帮助。
下面是11个心理学小知识,一起看看!
1. 发呆走神是常有的事情
科学家说,人类至少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处于走神状态。有的人走神时间更久。但这不一定是坏事,研究者指出通常越容易走神的人越具创造力,也更擅于解决问题。
2. 我们总是太在乎别人的想法
因此会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总想着自己若是出丑别人一定能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你烦恼的问题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3. 责任分散效应
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意思是有时候人多了反而主动性会差。比如,人多时,遇到险情,救你的人反而少。这时最好的办法是用手指着单个人求助,比向一群人大声呼救好更有效。
当旁观者超过一定人数时,旁观者会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人数越多,这种心理会越普遍,也即看热闹的人会越多。这时候你就需要让旁观者重新将责任集中到他身上。比如,直接指着某人说:“你!我需要你的帮助”。
4. 抹鼻子是一种行为伪装
男人鼻子下方有海绵状静脉丛,摸鼻子的行为通常是对撒谎行为的伪装,有时候是一种用安慰,大多数时候是不经意的流露,因为此刻内心是焦急的。
5. 温度与攻击行为存在一定联系
我国的成语中就有“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心烦气躁”等。这就间接说明了炎热的天气更容易引发暴力。热假说认为,物理环境中当达到不舒服的高温时,会增加攻击动机和攻击行为。
6. 快乐情绪的影响,可远达三层外的人际关系
认识快乐的人,让你变快乐的几率增加15.3%认, 识有快乐朋友的人,会增加9.8%。一个人快乐的感觉一大半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选择做一个快乐的人,会影响到你的后代是否会成为快乐的人。
7. 过分重视一件事反而更有可能失败
当你太在乎的时候,大脑会成天被各种欲望堵塞,身体压力加大,事情就很难做好。正如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
8. “口误”有可能是心里话
当你讲话或者行为中表露出无意识的渴望时,“弗洛伊德失误”就出现了。口误的内容往往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的反应和写照。
9. 安慰剂效应,你可以掌控你的思维
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仅仅服用了实际并无药效的“安慰剂”,如糖片,维生素等等以后,会单纯因为仅仅“相信”治疗有效,而使身体状况好转。它验证了一个事实,你的思维会对你的健康产生实际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患有同样疾病的人,表现出的身体状况会相差很大的原因。
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保持积极的思维,那么通过安慰剂效应,你就会感觉更好一些,继而对身体产生积极的效应。
10. 习得性无助,要学会客观面对失败
习得性无助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研究者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经过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再响时,研究者先把笼门打开,并未施予点击,此时狗非但不会逃走,反而会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走,却绝望地等待被电击的痛苦,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在我们身上特别特别普遍,小孩子如果某一门功课考试一直考不好,就会逐渐放弃努力;大人也一样,如果某项工作始终无法做到满意,就会产生“我能力不足”或“我天生不擅长此事”的消极心理。这会让人们慢慢忘记了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变得消极被动而一无所成。
11. 延迟满足感 ,你可以控制你的欲望
延迟满足的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去到一家幼儿园,给每位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这些小朋友,他们可以选择现在吃掉这颗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能得到更多一颗糖作为奖励。实验结果是,当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克制住马上吃掉糖的诱惑,得到了奖励。
这个实验并未结束,研究人员继续的跟踪这些孩子的成长,直到他们35岁,结果表明,当年那些能够等15分钟的孩子,长大后学习成绩相对更高,发展也相对更好。
延迟性满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已经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了,你大脑里产生自制力的脑区已经发展成熟,没有理由再像孩子一样总是追求即时的快感。所以,在想要打开电视的时候,在拿起手机的时候,在面对显然对于你的瘦身计划不利的食物的时候,记得“延迟满足”这个概念,会帮助你更好的自制。
心理学中有用的好概念还有很多,我们对这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能够理智看到自己做一些选择的心理动机,而看到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