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成长困惑 >

孩子成长的困惑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从大类上区分的话,就是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

社会对于性格的认同趋势是,更加偏向于外向型。

的确,一个人如果比较外向会更加容易融入群体,与人交流,但是那并不表示他们的交流质量都是高的。

现在有很多文章都在为内向性格正名,比如说内向性格的人做事更专注,内心更敏感,细腻,适合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等等。

可以这样说,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都拥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孩子的家长,更需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性格来培养他们,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硬把孩子从内向转为外向。

孩子内向不合群?父母如何正确升级自己,应对孩子成长的困惑

 

虽然道理都懂,在孩子上学之后,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上课不积极,能安静坐着听讲,知识讲一遍基本都能记住,但是对于和同学一起互动,内向的孩子表现的就很不积极,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听到老师这样的说法,家长就开始着急了。

其实老师说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孩子学习认真,另外一个就是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但是家长却只听到了不好的那方面,忽略了好的。

老师给出的结论令家长觉得孩子内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不爱与同学交流,长大了就不会和别人相处,无法融入社会。

但是性格真的可以改正吗?很多人甚至会认为,孩子学习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会不会与人打交道,如果一个人学习不够好但是人缘够好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一样有立足之地。

也有人认为学校很多规矩和活动都是在为外向性格的人设立的,孩子在学校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学会社会化,内向性格的孩子则是反面教材或者是案例典型,被老师挑出来。

成年人的生活每天都要在各种社交中进行,除了与熟悉的同事上司打交道,还有可能和陌生的客户打交道,如果性格内向不知道与人如何相处,就可能会为工作带来麻烦。

成年人的焦虑就在于“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从而能够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这种社会关系模式下,人们想要做得更好,挣钱更多,似乎外向就是一个性格标配。

社会体系导致了对于人的性格喜好偏好于外向型,学校对于孩子的培养方向也是以外向为目标,于是不管什么性格的孩子,都要被迫往外向性格发展,否则就是不合群。

这样的教育模式也让家长认为。孩子越外向,在学校就能越受老师喜爱,长大了也越能更加成功。家长将这种价值观强加于孩子,但是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孩子内向不合群?父母如何正确升级自己,应对孩子成长的困惑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外向性格的,身边总会有一些朋友或者同事,就是喜欢独来独往,他们的生活就比别人过得更差吗?未必。

再想一想公司中,高位的领导者们一定都是开朗健谈的吗?其实其中有一部分内向安静的领导者,一样可以得心应手的在自己的位置上管理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企业。

沃顿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陌生的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叠衣服比赛,看哪个小组在十分钟内叠好的衣服数量最多。

不过每个小组中都有两个卧底,在有的小组里卧底表现的很被动,完全听从小组领导的安排,有的卧底则很叛逆,他们会听从其他组员的创意,然后向小组领导反映,常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叠衣服。

结果显示,如果这个队的队长是内向性格的话,那么这个队伍则更愿意听取组员的意见,用新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如果他们的队伍刚好搭配了叛逆的卧底,这个小组任务完成的也就更好。

而外向性格的人当队长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对于叛逆队员有一些排斥,更喜欢听话服从的队员。

所以内向型人才在从事创意工作的时候更加有独特的优势,他们更愿意倾听和采纳他人的意见,并且愿意激发大家更主动工作,从而让任务完成的质量更高。

而外向型领导者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武断,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接受新鲜的建议,这样很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失去来自很多来自他人的宝贵建议。不仅让工作完成的困难重重,而且也会让组员更加消极完成工作。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大部分结论都是内向型人格更适合从事创意相关的工作,也就是说内向者比外向者创造力更强。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