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高校心理辅导室地位尴尬 难以解开学生心结

近年来,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在学校一级建立起了心理咨询室,还在院系一级建立生活指导室,共同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但是,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营造的心理健康网络,在学生中间的反响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目的?

 

  院系生活指导室地位尴尬

 

  一个周三的下午,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小洁像往常一样来到学院生活指导室,此时正是该指导室固定开放的时间,小洁的工作就是接待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同学。然而一个下午的时间过去了,却没有同学前来咨询。

 

  吴迪(化名)是该学院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毕业在即,就业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让他的情绪非常低落。虽然小洁为之工作的生活指导室在该校已是小有名气,但吴迪还是不愿意去坐坐,倾诉自己的烦恼。

 

  “我有心理问题可以去心理咨询室,但如果只是一些小问题,忍一忍或者找好友聊聊就好些了,没有必要去那里。”吴迪说。

 

  据该指导室负责人介绍,这个生活指导室平时前来咨询的同学不是很多,虽然偶尔会有过来咨询的同学,但是提的问题也主要集中于课程、论文、就业和考研等方面,感情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

 

  自200610月起,北京很多高校在一些下属院系成立了生活指导室。作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二级体系,生活指导室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排解日常遇到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然而,却有很多同学并不信任生活指导室。

 

  这些同学认为,相对于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生活指导室的可靠程度远远不够。即使是有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得到专业老师的诊治。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状态,小洁所在学校的不少院系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普及面,比如举办名家心理讲座、开办就业指导讲座等等。但是,对于这些大规模的活动,大多数同学只是去参加一下,而那些真正有隐衷的同学依然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帮助。

 

  该校某学院生活指导室的一位学生助理管理员说:“我们也希望多组织一些座谈,让同学们敞开心扉,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所以生活指导室只能针对大多数同学的需要来举办一些讲座,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同学。”

 

  这位同学认为,在举办讲座和进行培训方面,学生会和一些校内学生社团做得更为专业和到位。生活指导室开展类似的活动难免有重复之嫌,既缺少了本应有的特色,也有违最初设立的初衷。如果仅仅将目标定位于关注就业、论文等层面的问题,那么,生活指导室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的确值得商榷。

 

  学生咨询 学生接待

 

  北京某专业院校辅导员张老师,有一位相熟的学生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担任助理管理员,做着与小洁相似的工作——有同学来咨询心理问题,先由他来接待,如不能解决问题,再预约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

 

  张老师有空会向这位同学询问有哪个院系的学生去心理辅导中心咨询,基于保密的需要,他只会透露前来咨询的同学所在的院系。“只要知道是否是我们院系的学生就够了,我也不会多问。”张老师说。

 

  据张老师介绍,平时获得这些信息只是为了心里有个底,如果自己的学生真的有了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会及时与辅导员沟通,让辅导员重点“关照”这名同学。

 

  为此,张老师所在的学校会对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巧的培训,掌握与这些学生沟通的灵活方法,不至于让这些学生有“去心理辅导中心咨询被出卖了的”感觉。但是,张老师也不排除一些经验欠缺、方法简单的辅导员给学生带来伤害的可能性。

 

  不少高校在校级的心理辅导室与院系级的生活指导室,都会安排老师和一些学生助管同时值班。虽然这样的安排将大大节约本就不充裕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资源,但带来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同学都会觉得这样自己的隐私就会被同学知道,生怕在与帮助管理咨询室的同学的交流中泄露自己的秘密。

 

  不仅如此,小洁所在咨询室的老师大多是同学们熟悉的老师值班,虽然这些老师都是口碑好、威望高,但是很多同学的反映却是:“即便老师会替我保密,但是他以后会怎么看我呢?”

 

  小洁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给每个院系拨款3000元用于生活指导室的活动经费,很多院系都腾出专门的房间进行精心布置,试图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并使同学得到温暖轻松的感觉。

 

  但是,有一些院系的生活指导室设在办公楼的楼道口或者电梯口,在这些人流聚集的地方,让本来愿意前往咨询的同学因为害怕引起他人的误会而在门口驻足。

 

  “害怕被同学和老师误解是大多数同学的心理,而生活指导室在这方面似乎很难让我们完全放心。保密工作不到位显然是生活指导室无法取得同学信任的主要原因。”一位同学说。

 

  心理辅导室是做什么用的?

 

  北京另一所高校的学生小赵,每天上课都会路过该校心理辅导室的门口,但他从没进去过。“我觉得没必要,我一直都没遇见过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所以也一直想不起来学校有这么个东西。”他说。

 

  在小赵刚进学校时,辅导员在班会上曾经说过学校有心理辅导室,此后就再也没人提过了。

 

  “我觉得周围的人应该对心理辅导室都大概有个印象,但真正去的人也寥寥无几。据我观察,真的有心理问题需要去的同学好像也不是很多。“小赵说。

 

  小赵觉得学校也不是特别重视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因为从来没有人搞过什么咨询、讲座之类的活动。只是入学时辅导员提了一下,要去就去,不去也没人理会,没有看见过宣传。

 

  在小赵看来,中国不像西方那样,把去看心理医生作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在大学里也是如此,他认为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咨询心理问题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

 

  该校学生小覃有一位同学去过心理辅导室:“他先和老师约好时间,约好之后去辅导室聊天,当时小覃同学有点抑郁症,但去了两回后感觉也没有什么改进。”

 

  在小赵看来,心理辅导室能解决的问题,大家都能自己解决,大家不能解决的问题,辅导室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像一个人得了很严重的病,他会去校医院看吗?他肯定会去校外的大医院看,但如果问题不大,他也不屑于去小医院的。”小赵说。

 

  在小覃看来,现在学校里的心理辅导室究竟能给学生起到多大的作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学校首先应该做一些工作,让大家知道心理辅导室到底能给学生解决什么样的心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利用率不是唯一标准

 

  对于心理咨询室所起的作用,张老师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搞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但真正能起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但原因也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不得力,即使是学生辅导员,工作的一大部分也是在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张老师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中小学教育的缺憾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就是一个典型。大学生在此前的成长环境中没有经受必要的历炼,不够坚强,思考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把这些问题都堆到大学来一次性解决,并不现实。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425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高校心理辅导室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方面,在心理咨询室确实是一个学生宣泄情感、解决问题的很好场所,但它不是唯一的场所。也不能把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如何,来当做唯一的标准。

 

  王旭明说:“我就在想,如果我是一个大学生,我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我可能更愿意找我自己非常熟悉、非常愿意倾诉的对象交谈,而不一定到心理咨询室去。”

 

  在他看来,心理咨询室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心理咨询应该是更加突出个性的,如何就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