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高手和社交低能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时间:2018-09-10 11:33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又是一年一度开学季,新生入学,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建立全新的人脉圈子。面对一个新集体,想要快速地融入进去,就意味着要和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打交道。 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如玉一般,触手可温,相处起来让人感觉既温暖又舒服,如沐春风。这些人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也是我们最想结交的人。 而对于那些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杠精”,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的“妈宝”,大包大揽、错把牺牲当作爱的“圣母”,总想操控他人生活而不自知的“控制狂”,一味地丧失自我边界去讨好他人的“讨好型人格”,等等,这些社交低能者,往往是公共场合大家避之不及的对象。 ……
1 先说说人际交往中的“杠精”。曾经在知乎看到一个这样的帖子:“你见过最杠的杠精是什么样的?”其中一个网名“沧海月明”的人给的评论,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叔叔,家住农村,都知道我叔抬杠是出了名的,抬杠方式如下: 爷爷:这坑挖的太浅了。 我叔:太浅?太平洋深! 爷爷:这土堆得太矮了。 我叔:太矮?珠穆朗玛峰高! 我爸:你买的这鞭炮不太响,买假了。 我叔:不响?原子弹响! 奶奶:某某家今年收的花生比咱多20多袋。 我叔:我要是用超市塑料袋装比他家多好几百袋呢。 我婶:这大米不好,做的稀饭不黏。 我叔:不黏?加点白乳胶就粘了!(我家里曾经有个小家具厂,白乳胶随手就能拿。) “杠精”的嘴好像是租来的,少说一句话,都感觉是吃亏了。和“杠精”对话,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可以用自己谜一样的逻辑秒杀你。你越是挣扎,就会越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气个半死,怀疑人生。 2 提到大学生活,不得不说说宿舍。而舍友,一般是五湖四海的人拼凑在一起,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4年。抛开性格上的差异不谈,本就生活习惯各异的几个人,在一起生活时免不了一些磕磕碰碰的小摩擦。如果好死不死的是,你的舍友恰巧是个控制狂,那么恭喜你,才逃“父母”魔爪,又入“舍友”掌心。
如果你的舍友有以下表现,那么他多半就是一个“控制狂”。 房间里囤积的物品必须归置齐整,衣柜里的衣服必须严格按照颜色及款式分类排列;晚上睡觉前会反复确认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担心因此得病从而一遍又一遍地洗手保持干净。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比如必须每天换洗衣物,自己对某人有意见也限制身边的朋友不能交往……一旦没有按照你的计划或者规范行事,就会变得焦虑、暴躁,甚至愤怒。 和别人争论时,总想着占上风。当和他人的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会不厌其烦地劝说,直到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 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 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了解了“控制狂”的特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如果你的舍友恰巧也是一位“控制狂”,那么,除了给予更多的包容心和忍耐度外,还需要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 3 无论是“杠精”,还是“控制狂”,究其本质,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忽视他人的边界,无视自己的边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心理边界是看不见的,但却真实存在。
人际交往中,心理边界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各自的责任和权利范围,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帮助我们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也区分“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内;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内。 社交高手和社交低能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能否精准地把握界限感。无论何种交情,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没有界限感的人,必定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