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严苛的教育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盼望早日独立,以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果父母对孩子施以过多的干涉和控制,将其自主需要以及个性展示视为瞎折腾,横加指责,孩子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角色混乱。

甚至为自己追求独立的愿望而感到内疚,出现自卑心理,形成低自尊人格,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其他人的评价,经常被自己的问题所困扰。生活中,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当他们表现不好、有了过错时,为了规避惩罚,违心地收敛自己,讨好迎合父母,下意识地压抑个性和原创性思维。不少孩子惯常在父母面前缩手缩脚,走向社会后谨小慎微。没有自信,处处保守退让,关键时候推卸责任不敢担当。

有些固执的孩子,表面刚强,但内心十分脆弱,多数时候遇事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保守懦弱的心理,更谈不上有远大的人生抱负。

即便一些很有天赋、才华翘楚的少年,也会前怕老虎后怕狼,不敢冒丝毫风险,唯唯诺诺,笑得不自然,活得不洒脱。看看身边有些孩子,上了高中、读了大学还很害羞,与人打交道时精神紧张,说话结巴,眼睛躲躲闪闪、飘来飘去,不能大大方方地与陌生人交流。家里来了客人也不主动打招呼,即使见了很亲近的姥姥、姥爷也感到不好意思,稍遇到困难就哭哭啼啼,向父母抱怨。或因为性格拘谨腼腆,不愿或不敢与人交流、不知不觉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则成为“宅男”“宅女”,整天闲在家里啃老。

许多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只要跟异性接触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自信全无,不幸沦落为剩男剩女,父母在一旁干着急,嘴里还不停地抱怨孩子没有出息、不争气。明眼人都知道,很多时候病在孩子身上,根却在父母。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孩子性情上的“毛病”多半取决于幼年时的成长环境,特别是不当的家庭教育。

父母经常着急上火,造成家庭关系长期紧张,孩子内心被批评、失败的阴影笼罩,长此以往变得胆怯,沉默寡言,缄默冷淡,对人对事失去热情,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当然没办法与陌生人正常交往,恋爱受挫、婚姻关系不牢固也就在所难免。

青少年心理比较稚嫩,自我肯定能力匮乏,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阶段。有些孩子受到父母惩罚时,表面上点头认错,内心里却埋下怨恨的种子,从小人格分裂,长大后经常扮演“双面人”角色,人前斯斯文文,谦逊谨慎,强装笑脸,人后互相算计捣鼓,对人暗中使坏下黑手。

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或总是与父母拧巴执拗对立时,我们是否有勇气问一下自己,孩子为什么这样,他们叛逆任性发飙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一种困难型儿童,他们有明显的急躁焦虑倾向,适应新情况、新环境能力奇差,死板,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见解主张常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抵触情绪。

如果父母总是以严厉的面孔对待孩子,这些孩子将变得更加消极,令家长、老师难以招架。

至于那些思想偏激的孩子,他们往往认为惩罚是家长小题大做,以大欺小,或认为是父母因其他问题迁怒自己,发泄情绪。

或许会在很长的时间里产生思想困惑,用说谎来规避惩罚,导致行为乖张,敏感多疑,性格随之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对父母失去永久性信任。

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在儿童时期受到粗暴对待的孩子,很容易产生神经质或其他心理障碍,当他们成年后又会用不良情绪对待自己的子女,形成恶性循环。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之所以会养成孤僻而怪异的性格,就源于他有个不幸的童年,父亲独断专政而充满暴力,这样特殊的家庭气氛成就了他的明星事业,也毁掉了他的人生快乐。所以,他无比憎恶自己那张与父亲相似的脸,在他成名后不断整容,试图拼命清除掉自己面容上父亲的痕迹。

有的家庭教育“严”字当头,孩子一点小过错就歇斯底里地大声嚷嚷,甚至破口大骂。表面上看,他们想把孩子引上正道,殊不知,孩子受到家长指责后,生闷气心情不好,内心平静被打破,半天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对孩子,情感上的伤害以及思维专注力的影响无法估量,彻头彻尾地背离了教育的真本。

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发现孩子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开始急,习惯性地用训斥、拳头这些最方便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似乎骂几句、打两下孩子学习就刻苦认真了,成绩就上去了,真是荒唐到了极致。整天生活在婆婆妈妈的责备中,那些注意力本来就很不集中的孩子因为沮丧、诚惶诚恐,学习习性及思维更加混乱。

学习成绩上不去事小,连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受到一点委屈就焦躁不安,用极端的方式发泄心中的怨恨,容易恶化成为一种不受控制的爆炸性攻击情感,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我们不得不提醒年轻的父母,要树立自然教育观,遵循人成长规律,理性看待孩子究竟是不是读书的料,对孩子学习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就要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买单。

大量事实证明,幼年时期经常受到父母惩罚的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潜意识的攻击性感情即敌意。但是,出于伦理道德的约束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孩子们往往把这种敌意压抑或隐匿起来。

然而,这种被压抑的敌意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久而久之,不良心境经过泛化变成潜意识的神经性焦虑,最后,演变成为对抗心理和困难型人格。

伴随着成长,焦虑会渗透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之中,不知道怎么用开放的方式与人打交道,更不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矛盾。

生活中遇到突发性事件就不计后果地用侵略性或准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当今社会诚信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彼此难以信任,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非常容易走极端,不乏一些自我意识恶性膨胀的孩子,宁折不弯,往往把他人的意见主张拒之门外。

假如父母一味地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会使他们早期的生活充满不愉快的回忆,形成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和破坏性人格特征,成年时常常以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避免焦虑。少数自尊心强的孩子还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采用“强硬”和反社会的行为来维护自已的尊严,证明他们的存在。

罗伯特·斯勒在跟踪采访了“山姆之子”“曼森家族”“里根遇刺”等美国系列案件后认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某个时候突然由一个正常人变成魔鬼的,他们的凶残行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邪恶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渐渐长大,才有了后来的杀戮,而这种子很可能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

心理学研究也印证了罗伯特·雷斯勒的上述说法。即孩子暴力犯罪最初的年龄是0-7岁,当婴儿一出生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温馨愉悦的微笑世界,内心就会宁静有安全感,懂得用美好的情怀善待一切。

假如一睁眼看到的是一张张狰狞的面孔,面对的是吵闹的环境,冷漠的家庭气氛,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身心发育始终会处于紧张不安状态,潜意识中对世界留下争斗的印象。这些悲惨的印记在他们心里埋下抱怨、仇恨的种子,成为他们往后杀人的原罪。而且无力抗拒这种幻想的诱惑,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无法像常人那样学会彼此珍惜,遇到不良刺激就会引爆罪恶的炸弹。

缺少阳光滋养,饱受狂风暴雨摧残的树木难以避免夭折的厄运,同样的道理,一味地遭受责备打骂,长期得不到父母赏识赞许的孩子,就像久旱无雨的禾苗得不到浇灌,会失去向上的欲望和生长的动力。

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童年时期因为家教过于严厉,心灵经常受伤害的孩子,患有周期性抑郁症或长期性抑郁症的可能是普通人的两倍,而且,心理疏导和药物很难达到治疗效果。

最近出版的《加拿大医学会刊》发表署名文章,研究发现,打孩子耳光等体罚行为,不但可能使他们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且还会导致与智力测试相关区域的大脑灰质减少,直接损害儿童智力。

事实上,很多家长心里都清楚,但凡不具备学习习性的孩子平常遭受到的打骂和体罚较别的孩子要频繁得多,越打越笨、越笨越打,聪明的孩子也会被打傻。但愿这些科学的研究结论能够对那些教育方法过于严苛的中国父母有所触动。

(责任编辑:admin)